反复探索新时代治水兴城的六安实践寻求水污染的解决办法

六安智慧水治:探索新时代水污染解决之道

在皖西大别山区的雨季,淠河汇聚了西淠河和东淠河的清澈溪流,在西河口乡汇成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水,擦过六安城西,最终融入北面的江淮平原,与古老母亲河淮合为一体。三年前,一群来自三峡的人们来到了安徽六安,他们追寻着这座城市与其母亲河之间无缝对话的每一个细节,致力于构建人、城、水和谐共生的模式,以激发每一滴水资源的最大潜能,为这座皖西明珠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速度加快,这座城市面临新的“水难”。从山间到平原,淠河带来了丰富营养,但它的旱涝无常曾威胁过数百万人的生计。1950年代,由于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不仅修建了佛子岭等六大水库,还完善了全长104.5公里的总干渠,以及其他多个干渠、渠道和塘堰,以缓解自然灾害并优化用水配置。

但随着时间推移,新问题浮现。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六安市面临的是更加复杂的问题——如何处理日益增多的污染废弃物?内河如均河、蒋家沟等存在严重“黑臭”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这不仅是环境治理中的“老大难”,也是当地百姓心头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污染源头在何处,却又不知如何有效解决。

2018年7月18日,当芜湖市政府与三峡集团签订《共抓长江大保护共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时,一种可能性的曙光出现。在芜湖成功治理后,被誉为“芜湖经验”,这个案例被广泛传播,并成为其他城市学习借鉴的地方。2019年6月5日至8月2日期间,一系列会议召开,让同样遭遇困扰的地级市如六安看到了希望。

经过调研考察及深度交流,“芜湖经验”得以迅速推广至六安。一纸框架协议后的一周内,就有相关负责人带队前往三峡集团进行实地考察。双方迅速达成共识,并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了PPP项目筹划工作。此刻,大别山区下起雨来,再次汇聚而去,那些雨滴,将会经历一次全新的旅程——进入总干渠,或是留在主流道上,它们将迎接一个系统性治理思路下的新篇章。

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与实践,不仅解决了过去那些迫切的问题,而且还积累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今,大别山下起雨来,那些雨滴将再次开始它们的事业,而他们将伴随着智慧系统,无声地述说出那份关于生命力的故事——即使是在最枯燥乏味的时候,也能绽放出美丽光彩,用一种既温柔又坚定的声音诉说: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