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到来之际,我们从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了解到,自党的成立以来,全区每年都在完成防沙治沙工作,平均达1200万亩,这一数字占据了全国治理面积的40%以上。连续多年的努力使得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了“双减少”,转变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态势。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全力以赴地巩固这些成果,并计划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650万亩,以此促进生态环境对民生的普惠效应。(霍晓庆)
作为我国最为集中、危害也最为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省区之一,内蒙古拥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四大砂漠,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等四大砂地。由于生态环境基础极其脆弱,在有效管理与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该地区发展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如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新药用植物种植加工经营、一体化林纸业及生物质能源产业等六大类型的产业,从而开辟出增绿增收增效的一条道路。
多年来,通过科学推进土地防护措施,一系列重点工程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二、三风源治理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被实施。此外,还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大规模推广。同时,对于乱砍滥伐等破坏行为坚决制止,并设立了封禁保护区18个总计18.35万公顷,是国家级定下的。
正是通过这样的长期努力,使得这片曾经干涸无生的土壤现在已逐渐变得肥沃,而那些曾经黄土高原上蔓延着无尽戈壁的地方,现在却蓬勃发展成了新的绿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些典型性的成功模式,也培养出了许多有志之士,他们在抗击荒漠灾害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鄂尔多斯市特别是在库布其盆地上探索了一套独特的治理模式,即由政府政策主导企业进行产业运作,同时鼓励农牧民参与市场经济并创新技术。这一模式不仅成功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提供了一种可复制性强且实际效果显著的解决方案——所谓的是一种中国式解决问题的手段。而巴彦淖尔市则通过引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乌兰布哈德盆地的事务,将这一地区打造成一个以肉苁蓉、大戟、小麦、大豆、高粱及其它农产品生产为主体的地域经济中心,并通过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增加收入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群则表现出了极高的情感投入,比如宝日勒岱和殷玉珍,他们致力于毛乌素盆地30余年的植树造林活动,让这一区域获得70%以上的人工森林覆盖率,其生态恢复情况甚至超过百年前的水平。而苏和放弃他的退休生活,为十几年的时间坚守在戈壁滩上,用自己的双手栽下9.5万棵梭梭树,使得该区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