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发布,引发了对污水处理体系细节的关注。其中,“建立健全垃圾收集(打捞)转运体系”,“不应盲目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新扩建污水处理厂”等措施,揭示了治理策略的精细化。至于进水BOD浓度,这一指标背后,是对生化需氧量(BOD)的考察。
首先,要理解BOD是什么?它是衡量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反映水质状况的关键指标。在正常河流中,五日生化需氧量一般不超过2mg/L,而生活饮用水要求低至1mg/L。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现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所述,BOD5的一次监测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不同的级别,即一级A 15mg/L、一级B 30mg/L、二级45mg/L和三级70mg/L。
那么,为何进water BOD低并不一定意味着环境质量提升?问题在于清洁与污染分流是否明确。这一点被《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所强调,其中提出要围绕服务片区管网制定“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方案,并明确整治目标和措施。此前,《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也曾指出,对于进water BOD浓度低于100 mg/L的城市,要制定具体整改计划。
从这个角度来看,进water BOD过低往往与非生活废-water 排入稀释以及管网流速过慢有关,因此政策上的关注点正是这类问题。例如雨-polluted 分流改造,以及老旧管网的更新换代,这些都是近年来频繁讨论的话题。而且,与之相关的是价格机制的问题,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中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期间对于新建管网投资预期巨大,每公里约170万元,不仅涉及到市场规模,还关系到消除直排口和空白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因素。这也意味着,对于那些未达到示范期末规定(即:由各省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但一般原则上要求到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居环境保护企业来说,其发展潜力依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