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巴什区教体系统的双碳教育背景下我们能否探索出更好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方法使秸秆找到归宿

在江苏省太仓市东林村稻麦机械化生产基地,秸秆包膜机正在忙碌地工作,联合收割机刚刚完成了稻田的收割任务。搂草机、打捆机和包膜机轮流上阵,将秸秆迅速捆成圆滚滚的形状,并在田间地头进行“打包”。这些被称为“最后一公里”的作业,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也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蔬菜废弃物,这些都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挑战。11月15日,由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主办的一场技术观摩会,就在这里召开,展示了一系列新型机械设备及相关技术。

联盟秘书长董红敏表示,尽管我国农业废弃物产生量巨大,但目前相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然而,通过科技创新,他们已经研发出包括畜禽废弃物利用、生物炭和农膜回收等10项关键技术,并实施了一项重大项目——“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东林村通过现代化农机装备,使得稻麦周年绿色丰产技术示范取得显著成效。这套系统可以处理100余亩稻田的秸秆,每天实现一次高效快捷的大规模操作。此外,还有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开发出的专用设备,如自走式无人驾驶分拣装置,以及针对棉花残留材料设计的一次性采摘与回收联合作业设备。

为了解决传统栋梁问题,即堆积大量小块残料而无法有效使用的问题,一些团队提出了超大堆体移位翻抛技巧。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改进了能快速破碎并整理排放剩余遗留料的问题。

东林村还成功构建了一条闭环产业链,从稻麦种植到制饲料,再到养殖肉羊,然后是羊粪制肥,最终回到有机肥还田循环中去。这不仅提升了整个产业链中的生产力,同时也减少了资源浪费,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的地球生态系统。

这座典型的小型合作农场将其循环产业链模式概括为“一根草、一片田、一头羊、一袋肥”,以此来说明如何从传统燃烧方式转变到现代化运输和加工,以便更好地作为饲料或有机肥再次投入耕种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