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创新实验室的指导下,上海证券交易所最近发布了一份名为《沪市上市公司碳效率分析与产品开发研究》的报告。这份报告预测,未来的碳金融将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并列,为新兴的三大金融领域之一。报告建议监管机构应该迅速制定规则,使上市公司披露其碳排放信息,从最初的自愿性和鼓励性逐步转变为强制性的披露。
报告指出,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在计算和披露其碳排放方面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公开披露这些信息的动力;二是在保守地处理这些信息时,上市公司考虑到了社会影响和国家监管等因素,不愿意透露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三是缺乏统一、标准化的披露规则;四是缺少对这些数据进行审计的手段。
基于对沪深两千家上市公司的碳效率分析以及产品开发潜力的深入研究,这份报告提出了四项具体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完善量化标准,并加强培训,以普及关于碳排放信息公开理念。要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市场特点的指标体系,以及明确统计方法。此外,监管机构应组织相关培训,让更多企业掌握基本量化方法,并通过发布指南来普及这一概念。
其次,我们必须推动监管机构尽快出台有关上市公司 碳排放信息披露规则。未来,监管层应引导从自愿性到鼓励性,再到强制性的进程,同时提出更清晰要求,对于哪些关键数据必须被揭示给公众有明确规定。
再者,我们需要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专门评估单位能耗高效率指数,以促进社会责任投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给表现优异于社会责任领域上的企业来激发这种意识。
最后,我们应当利用这一评估结果去开发相应产品,如ETF(交易型基金)、期货、期权等,将投资者的注意力引向了绿色、高效能耗方面的事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