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身金银环保关注滩生态休闲农家乐探索自然之美

我要分享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一个名为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的地方。这片曾经被视为荒芜之地,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这里有近800座养殖大棚,形成了一片“淡蓝色的海洋”。当你打开这些大棚的帘幕,你会发现里面并非瓜果,而是螺旋藻。在这个地方,盐碱地不仅能养活螺旋藻,还能培育南美白对虾。

盐池县因为年降水量约200毫米、蒸发量高达1500毫米,这里干燥多风,有众多的盐湖,但由于盐碱地和水不能种植庄稼,所以如何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引进渔业养殖和藻类加工企业,将这一地区改造成了2500亩的大规模养殖基地。如今,这个产业园每年生产500吨螺旋藻和20吨藻蓝蛋白,并且产品销售国内外,证明了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性。

这也是“产”“地”两相宜的一种体现。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走循环经济路子,是确保产业做大做强的手段之一。在未来,这个园区还计划将螺旋藻从玻璃管道中转移到更长距离的盘绕式玻璃管道中,以提高生长效率,并便于处理废弃卤咸水。此外,他们还计划建设一个名为“光 藻鱼 碳中和一体化”的示范项目,该项目利用太阳能发电、玻璃管道及鱼虾养殖设施,以及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为循环养殖提供完善的条件。

因地制宜意味着要从实际出发,从现有的资源寻找发展路径。这里有28万亩鹰钩草覆盖的地带,其中pH值普遍在9以上,与螺旋藻所需高碱性卤水相匹配;日照时间长,可以保证足够的光热供给;而租金低廉可以减少运维成本。原来看似限制发展的是现在成为独特优势的一部分。

《人民媒体通稿》报道指出:“曾经百无一用的盐碱地、苦咸水,竟然也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沙漠与水藻结合的事迹提醒我们:深挖当地资源,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一定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如果我们继续因时制宜,加强精准施策,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那么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本报宁夏分社记者)(责任编辑: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