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临之际,笔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了解到,自党的成立以来,全区每年都在努力完成防沙治沙任务,累计达到了1200万亩,这一成绩超过全国40%以上。同时,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这一成果不仅为民生带来了改善,也为环境保护树立了榜样。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继续加大治理力度,以巩固现有成果,并计划在这期间完成2650万亩的防沙治沙任务。
作为中国最大的荒漠化和土壤退化地区之一,内蒙古境内拥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四大沙漠,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等四大砂地。这些区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通过有效管理与严格保护措施,其培育出了六大类型的沙产业,如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多年的努力使得内蒙古成功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以及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此外,还推行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对于乱砍滥伐及其他破坏植被行为进行坚决制止。目前,全区共有18个国家级封禁保护区,以此来保障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通过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仅改变了原有的荒凉景象,还形成了一些典型性的成功案例,如鄂尔多斯市推广的库布其模式,以及巴彦淖尔市引领下的乌兰布和模式。这些创新做法不仅提高了抗旱能力,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为全球对抗荒漠化提供了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