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污染减排和碳减排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统筹部署、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治理,通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简称“三化”)促进污染减排和碳减排协同,这将有助于今后一段时期固废的改善。 协同治理水平对污染防治领域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十三五”以来,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 “十三五”期间,修订颁布《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创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多措并举促进产业发展、生活、农业领域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大幅提升。
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持续推进,工业固废污染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国家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发布国家绿色矿山名录,督促矿山企业减少各类矿山固体废物的产生和储存。 修订发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尾矿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不断加强。 2020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2017年提高2.2个百分点,有效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节能减碳。
生活垃圾分类取得初步成效,焚烧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显着提高。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全面开展。 已试点的46个重点城市已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四分类”制度。 全国各市县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结构显着优化,垃圾焚烧比重显着提高,初级垃圾填埋比重显着降低,有效降低了生活垃圾处理量。垃圾渗滤液、臭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排放。 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厂500余座,焚烧设施处理能力58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约45%。 初步形成以焚烧为主的新型处理能力的垃圾处理体系。 发展格局。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农业发展模式加快转变。 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农业加快发展。 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包含。 截至2020年底,全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95%,提高15个百分点与2015年相比分别提高45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有序开展。 截至2020年底,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 全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 截至2020年底,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化肥、农药利用率明显提高。
固废污染防治领域污染减排与减碳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污染减排、碳减排密切相关。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实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对于促进污染减排和碳减排协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 我国固体废物种类繁多、库存丰富、产量大、毒性强。 据统计,目前各类固体废物累计库存量约为600亿至700亿吨,年产生量超过100亿吨,且逐年增长。 固体废物长期占用土地、储存和大量利用,在大气、水体、土壤中迁移转化形成叠加污染,造成严重的复合污染,影响生态环境安全。 “十四五”期间,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固废污染防治,广泛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绿色工艺、清洁生产、产品生态设计,大幅降低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实现固体废物从源头减量化。 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以替代原生矿产资源,有效减少原生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进一步优化固废处理结构,降低固废填埋比例,加快增量固废消纳,可以降低土地堆放带来的二次污染风险,有效解决固废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举措。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核心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协同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问题,还能促进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节能减碳。 在源头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方面,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 加大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有利于减少原材料的开采和使用,加强秸秆、畜禽粪便等的管理。能源利用可以替代化石能源。 据有关研究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弃物,可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节约标准煤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万吨。 “十三五”期间,我国废钢行业主要以天然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长流程”炼钢工艺相比,以天然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8亿吨。 在无害化处理方面,以生活垃圾处理为例,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比例,以热能回收发电替代化石燃料,具有双重碳减排效果控制甲烷排放并替代发电。 相关研究表明,垃圾焚烧发电替代没有沼气回收设施的露天填埋方式,具有显着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 每吨垃圾焚烧发电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1吨。
利用固废污染防治助力减少污染和碳排放实现协同效应的建议
着力减少固体废物源头,推动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 《方案》将温室气体减排和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有机结合和推进。 在固废产生环节,强调在工业、生活、农业、建筑等领域全面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一是推进工业绿色生产。 依法对“双超双高”能耗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研究将碳排放控制纳入清洁生产审核,对重点行业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技术和装备,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二是全面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深入开展全社会反垃圾行动,推广“光盘行动”。 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制度。 加快快递包装绿色化转型,推广可回收绿色包装应用,推动包装印刷减量化,减少印刷面积和颜色种类。 三是推进绿色农业生产。 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 适度发展稻鱼一体化、鱼光一体化、养殖共生等多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促进渔船和机械节能减排。 四是促进城乡建设协同。 优化城市布局,合理控制城市建筑总规模,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全面推广绿色建材,提高绿色建筑比例,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业规模化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碳建筑。
以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方案》重点关注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减碳效益,回收利用固体废物中蕴含的丰富金属资源和生物质资源,标本兼治,推进污染减排和碳减排协同任务。各种固体废物。 一是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原料和能源利用。 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冶炼渣等工业固体废物在提取有价成分、生产建筑材料、道路建设、生态修复、土壤治理等领域资源化利用。 推动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叶片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新技术研发和应用。 二是加强生活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加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合理利用餐厨垃圾生产生物柴油、沼气、土壤改良剂等产品。 推动园林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等低值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置利用,大幅减少有机废弃物填埋处置。 三是进一步推进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提高秸秆作为肥料、燃料、饲料、原料和基材的利用水平,加强秸秆焚烧控制。 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利用,促进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 四是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在推进建筑垃圾分类的基础上,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推动加工后的建筑垃圾在土石方平衡、林业土壤、环境治理等领域规模化利用。
以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为重点,协同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 《方案》主要着眼于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优化处理结构。 通过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建设,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协同推进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和碳减排。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方面,加强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规划布局,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鼓励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开展现有焚烧设施升级改造,加快应用垃圾焚烧发电。现代化垃圾焚烧处理和污染防治技术,完善污染物处理配套设施,协同促进污染减排和能源消耗降低,实现环境友好、低碳的生活垃圾焚烧工艺。 在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方面,应逐步减少初级垃圾填埋场。 地级以上城市和具有焚烧处理能力的县不再规划新建生活垃圾一级填埋设施,提高现有生活垃圾填埋设施的运行管理水平。 、实施现有垃圾填埋设施升级改造,协调垃圾渗滤液收集处理、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收集利用以及恶臭控制措施,推进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气收集利用设施建设,实现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