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开发建设30多年来,在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先保护后开采、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的生态保护体系指导下,从“三期三圈”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持续完善生态治理保护体系,利用新技术不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矿井水净化利用、经济林营造、土地复垦、地表水保护、原生态植被恢复和荒漠化系统治理,生态治理效果显著,建成了以“生态矿区、绿色矿井、清洁煤炭”为特征的新型绿色煤炭基地,走出了一条煤炭企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推进的新路子,为黄河流域大型煤炭基地全面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走进石圪台煤矿,工业广场、园林步道错落有致,花草树木竞相争艳,放眼望去,花园式矿区尽收眼底。
近年来,石圪台煤矿一直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矿井规划发展评价体系,全面加强对矿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考核,用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规范矿井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工作。
在去年年初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公告中,按照国家级绿色矿山9项建设规范,全国953家矿山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神东7矿(8井)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石圪台煤矿名列其中。
全面建设绿色矿山,是煤炭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神东矿区开发建设以来,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开采工艺流程,全面降低采选过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把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催生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聚焦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煤炭绿色开采相结合,推动智能绿色开采技术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引领行业矿井绿色发展水平不断向前。
在一个缺水地区建成了超十万人生活、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离不开神东在矿井水处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
神东在生产煤炭的同时会产生废水。在水资源极具匮乏的毛乌素沙漠边缘,如何实现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做好矿井水这篇大文章成为摆在神东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神东人的不断尝试和努力下,通过处理、三类循环、三种利用的“三个三”废水处理与利用模式,变“水害”为“水利”,很好地解决了矿井水的处理利用难题。
神东各矿井均配套建设了井下采空区过滤净化系统,实现井下废水过滤净化,重复利用于井下生产、喷淋、喷雾降尘,从源头上对井下废水进行合理利用。选煤厂建设了煤泥水闭路循环系统,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地面建成覆盖全矿区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污水100%处理,处理后的水作为矿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建成了深度水处理厂,补充矿区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实现矿井水零排放。
经济林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眼下,位于神东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的大果沙棘,正迎风挺立,挂满枝头的果实,逐渐泛黄,慢慢开始成熟。成片的大果沙棘,遍布在各个山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神东在煤炭开采后,利用采煤沉陷区发展沙棘经济林等产业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让矿区的老百姓端上生态经济的“金饭碗”,这也是神东永续利用水土生态资源、发挥生态环境效益的一次生动实践。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建设模式,神东初步建成了集科研、科普、生产、示范为一体,三林四园的万亩生态示范基地,在以沙棘为重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长柄扁桃、欧李、饲料桑等经济林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目前,神东在采煤沉陷区已栽植沙棘100平方公里、500多万株,预计可实现产值近亿元,探索出一条采矿-复垦-生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政府、村民、企业三方共赢。
一场雷雨过后,田地里,绿油油的土豆苗正在茁壮成长,盛开的白色小花儿随风摇曳,不少小昆虫穿梭其中,忙着采花播粉,一副田园风光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而谁又能想到,如今长满农作物的平整肥沃土地,几年前还曾经是沟壑纵横的山地?一直以来,矸石排放是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难题,如何处理这些体量巨大的废弃物,一度成为各矿井绿色发展道路上的难点和痛点。
神东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煤炭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积极探索废弃物绿色利用、循环利用,将废弃物利用逐步从投入型向效益型转变。
其中,在矸石的外排方面,神东对地面洗选产生的剩余煤矸石全部用于土地复垦造地利用,通过边排边治、分层覆土和推平碾压等技术手段,将天然沟壑填平,使矸石场变为了绿地和良田,真正实现了还地于民。
今后,神东还将继续通过沉陷区土地平整、排矸场复垦造田等措施,集中形成连片农田,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种植业和设施农业,形成生态改善、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体系。
上下相辅相成水保效果明显
薄基岩浅埋煤层保水开采技术是神东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实施的一种全新的可以有效减少浅层地下水流失的保水开采方法。此项技术的关键有三,一是长壁工作面快速推进,二是支架合理支护阻力的计算确定,三是局部降低采高或局部充填。
在保护好浅层地下水的同时,神东结合地面水土保持整地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相互结合,上下呼应,相辅相成,形成了自己的显著技术特色。
整地技术是水土保持最普遍且最有效的技术。其中,神东运用最广泛的是鱼鳞坑整地与水平沟整地,通过改变地表径流的形成条件,形成一定的积水容积,从而改变土壤的水分条件、温度条件和养分状况。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则是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在沟口筑坝拦洪,在沟沿植树,在坡面修挖高标准的水平沟、鱼鳞坑,坑内植树种草,日常加强管护措施,从而产生持久稳定的保护修复功能。
在神东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原生态植物柠条、沙蒿、花棒等随处可见,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新栽植的各种树种,种类近100种。
在矿区开发之初,生态环境脆弱,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以百里香和糙隐子草为主的植物群落。
为了丰富当地植物种群,神东人通过对土壤进行人工施肥,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并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灌木、乔木、针叶林等乡土树种和各种耐旱树种成为种植的首选,鉴于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利用上、下覆膜抗旱法,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量。
如今,经过多年的治理保护与修复,这里的植物种群由原来的16种增加到现在近100种微生物和动物种群也大幅增加,矿区植被覆盖度由3-11%增加到了80%。
挡沙固沙昔日荒漠变绿洲
在距离矿区30公里远的巴图塔,有着近4万亩沙柳林基地,这是神东重要的外围防护功能圈,也是远近闻名的治沙造林示范工程。
建设风沙区沙柳林基地,不仅使矿区外围风沙得到彻底控制,同时将治理区建成生态建设种苗培育基地,保证了生态建设特需种苗的来源。
神东建设初期,矿区外围是流动和半流动沙丘,而这些沙丘每年会以2-5米的速度前移,严重影响矿区生产安全,如何固沙、治沙,成为摆在神东人面前极为紧迫的事情。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神东人掌握并推广了水瓶造林法、带状沙障造林法和直接造林法。
针对高大的流动沙丘,采取先设沙柳、沙蒿等机械沙障控制沙流移动,再在沙障中种植当地适生的沙蒿、杨紫、花棒、沙打旺等灌草,实现固沙治沙目的。
针对半固定沙丘,在其原有的植被基础上,补植柠条、沙柳等乡土树种,加快植被恢复速度。
针对风沙埋压铁路、公路、工业设施的情况,神东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将草、灌、乔与机械措施相结合,构筑沙害防治体系。
目前,神东矿区已经完全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昔日的荒漠正变成绿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在神东一系列系统治理下,矿区生态不仅没有因大规模开发造成环境破坏,而且原有的脆弱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神东在煤炭开发中实现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回馈了生态治理和区域社会,形成了健康良性的循环,为后续实现生态增值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矿区未来发展及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保障。(苗慧强 胡学东 段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