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周日表示,虽然中国已经向全球市场供应了大量碳排放配额,但中国国内的碳交易前景并不乐观。 吕学都在北京的一场会议上表示,中国国内可能仍无法大规模开展碳交易。 他说,只要想一想谁将购买排放额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知道,中国国内大概还不会有大规模的碳交易。 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没有减排责任。吕学都称,国内唯一可能购买碳排放额度的是一些想提高声誉的大企业或高收入名人。 中国是世界市场上最大的碳排放权(CERs)供应国,但国内尚未允许交易碳排放权。也许中国未来会出现自愿减排市场,但迄今的自愿减排交易量还太少。 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将于2012年到期。去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未能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各国目前仍在讨论制定新气候协议的过程中。 吕学都称,如果美国不能在7月底前通过国内气候立法,今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国际气候会议可能仍无法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