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退化土地进行生态恢复

本文讨论如何对退化土地进行生态恢复。

 

退化土地生态恢复工程措施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地退化,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工程措施。 世界各国在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和案例,也出版了许多有深度的专着。 本节对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次生土地盐碱化和耕地荒芜等最普遍的土地退化类型进行了一般性阐述。

(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修复

水土流失是指水、重力、风等外力对地球陆地表面造成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土地退化过程。 两类土地退化的成因和演化机制存在一定差异,但在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包括:①工程技术。 主要通过人工建筑的建设和立地条件的改造,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荒漠化、石漠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包括边坡治理工程技术、沟壑治理工程技术、小型水利工程技术、沟头等防护工程技术、古防坝工程技术、各类拦沙坝工程技术、河道护岸工程技术、梯田建设工程技术等。 ②生态技术。 是指保护和创造植被生态,利用植被冠层和根系对地表形成屏障,起到蓄水、减流、保土、改良土壤、围土等作用的技术。 主要类型有围封、造林、植草、针阔混交、乔灌草混交、创建水源林和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护林带等。 ③农艺技术。 是指通过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防治坡耕地流失的技术。 其主要类型包括调整种植结构和类型、改良土壤、推广免耕、间作、等深耕、垄耕、耕地覆盖等。 ④材料技术。 针对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对土地原有团粒结构的破坏,绿色材料的应用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粘性硅酸盐成分,从而提高了土壤中这些成分的数量和质量。 荒漠化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 研究表明,土壤水分生态修复材料含有硅酸盐复合成分,通过特殊工艺补充土壤团粒结构基质,具有固水、固肥、硅酸胶结等性能,可以从本质上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以农副产品秸秆材料为主要原料,配以安全的微生物接种剂、预先配制好的土壤水分修复材料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制成不同大小的“种植绳”,与植物种子一起播种进行修复土壤湿度条件。 ,达到土地退化生态恢复的目标(胡慧慧等,2011)。

(二)次生土地盐碱化生态恢复

土地次生盐碱化通常是指在自然盐积累的背景下,由于人工灌溉措施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过程。 土地次生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渍土面积近10亿公顷,每年约有12万公顷土地发生次生盐碱化(赵启国,2001) 。 我国次生土地盐碱化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部、黄河河套地区、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沿海部分地区。 数据显示,1958年至1978年,全国有660万公顷耕地退化为次生盐碱地。 盐渍土(叶笃正等,1992)。 次生盐碱化土地生态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主要包括: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要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通过种植农作物、植树造林、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种植耐盐盐生植被、种植绿肥和牧草等措施,扩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发挥地表植被的生态效应。生物盐碱管理。 ②水利改善措施。 主要采用灌淋(用水控盐)和排盐(带走盐)两种措施来调节区域水盐运动。 通过井渠结合、深沟与浅沟、沟条(站)田、地下管排水、泵站排水、深沟河网等井、沟、渠配套模式,修复次生盐渍化。 ③农业耕作改良措施。 主要采取平整土地、深耕、中耕保苗、土壤施肥等农业耕作措施,减少地面蒸发,调节和控制土壤水盐动态,使其向有利于土壤淡化的方向发展。 ④改进药剂施用措施。 在次生盐碱地修复过程中,次生碱化地的修复难度最大。 由于碱性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苏打和交换性Na+,导致土壤呈强碱性,土壤颗粒分散,物理性状变差,农作物难以正常生长。 修复此类土地,除了消除土壤中多余的盐分外,还应消除土壤胶体上多余的交换性Na+,降低碱度。 为此,在实施水利农业措施的同时,需要从化学角度进行改进和修复。 通常化学改良主要是应用一些改良剂,通过离子交换和化学作用来降低土壤交换性Na+的饱和度和土壤碱度。 改良碱化土壤的化学改良剂一般有三类:第一类是含钙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石灰等,大多以钙代替Na+作为改良机理; 第二类是酸性物质,如硫酸、硫酸亚铁、黑硫酸等,以酸中和碱作为改善机理; 第三类是有机质,具有改善结构、促进淋溶、抑制钠吸附和施肥等改善作用(张凤荣等,2006)。 一般来说,次生土地盐碱化与土地“盐碱化”的区别在于,次生盐渍土的形成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原始自然地质过程的结果。 利用井灌与井排、排灌结合、井渠结合、因地制宜控制灌溉定额等降低地下水位,是次生盐渍土生态修复的有效措施。

(三)贫困耕地生态修复

重点是加强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种植绿肥和底土整地的施用。 同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排灌条件,促进旱涝保收。 贫耕地生态修复工程最重要的关键技术是:①优化农业生态结构。 从景观生态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建立“顶林、腰果、粮农、池塘渔业”等利用模式,发展农业生产。并利用农林系统,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的同时,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②多施有机肥。 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合成腐殖质,提高了耕地的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和可耕性。 新鲜秸秆直接还田时,形成的水稳土壤团粒结构比秸秆制成堆肥施用时提高96.4%; 当新鲜苜蓿还田时,土壤的团粒结构比施用堆肥苜蓿时高76.1%。 。 ③改善土壤压实度。 由于长期耕作,土壤在机械压力下日益板结,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 履带式拖拉机驱动侧挂式收割机在收割作业时造成土壤压实的典型例子表明,收割压实后,土壤入渗率从原来无人车区域的7.874 cm/h下降到2.032 cm/h。 ,渗透水减少74%; 15.24cm厚表层土壤的气相部分减少,即土壤容重增加; 压实影响深度达到50.80 cm,主要体现在土壤孔径分布上,即小孔隙数量增多,通气孔隙减少。 在不翻土层的情况下,利用深松设备将犁底和核心土层深度松动,调整耕作层以下的土壤结构,形成适当的土壤紧实度。 通常,在翻耕至14-20厘米的基础上,可用深耕犁深耕至35-40厘米。 ④ 改良客土。 为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可进行土壤改良工程,如在土壤中加沙、利用粉煤灰、砖窑灰、剥离表土回用等,以增加耕地的土壤肥力。土地。

退化土地生态恢复非工程措施

土地退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修复必须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起来。 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制度创新、综合管理和能力建设等,可以有效减少工程措施的盲目性,降低工程措施的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是基于长期净效益最大化的综合结果,而不是追求森林覆盖率最大化、短期效益最大化等单一指标。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联合修复是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的根本出路。 即使工程措施的恢复效果良好,恢复策略适合当地环境条件,仍然需要考虑生态恢复的社会经济后果。 非工程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社会经济后果。 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的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的非正式制度措施

一、增强公众生态修复伦理文化意识

倡导继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敬天地”、“大地母亲”等传统文化,突破现代流行的“经济人”思维模式,改造从“经济人”到“生态人”,重塑土地伦理和文化意识。 主张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人类行为必须符合爱护土地、尊重自然的理念。 在做出土地使用决策时,人类有义务保护自然环境,以实现自身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延续。 必须建立土地伦理关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群落及其成员进行道德关怀,将其视为与人类一样的自然世界成员。 人类应该尊重和平等对待人地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 包括社区本身在内的成员,让人类认识到善待土地、保护土地就等于善待自己,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土地的责任感。 同时,人类在使用土地过程中的粗暴无序的行为必须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和约束。 这是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的一项基本非工程措施。 否则,复垦后的土地将再次被过度利用、严重污染和破坏。

2、加强生态修复教育宣传

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要学习和了解土地退化和生态修复相关知识,提高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全社会的生态觉醒,才能保证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持续健康发展。

1)通过土地资源伦理文化普及、公益广告、自媒体等现代教育体系广泛宣传传播,唤醒公众潜意识,让公众自觉关心和了解土地现状和存在问题用途,尤其是改变各种主体的行为。 土地利用行为和方式形成社会力量,抵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提高全民保护土地的文化意识,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只有让人们认识到土地利用问题,自觉树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伦理观念,才能促进人地和谐,保证土地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2)通过图片、数据展示和实地考察,了解土地利用问题、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以及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等,让人们真正了解保护土地免受污染的重要性。感官。 从和谐、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人们心中认识和树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土地利用伦理和土地文化意识,使土地观念深入人心。道德可以深入骨髓,融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指导方针。

3)通过介绍土地伦理利用方法和技术并组织参观,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符合土地伦理文化的科学、合理、健康的土地利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保护土地、休养土地、着力生产健康农产品,培养诚信职业农民,形成和谐人地关系,营造乐于奉献的社会氛围。

4)建立国土资源游憩文化宣传体系。 通过公民教育、课堂教育等渠道弘扬土地资源游憩文化,引导全社会公民自觉珍惜土地,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积极配合和参与土地资源保护行动,努力提高土地质量,生产优质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城乡居民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五是加强教育宣传体系配套建设。 ①明确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教育的责任主体。 ②完善相关机制,包括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 ③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工作经费保障等保障措施。 ④规范领导干部教育、开发人员教育、中小学教育、全民教育、高等学校教育等分层分类教育。

3. 构建知识、信念、行动模式的志愿者队伍

“知识-信念-行动”模型认为,通过“知识-信念-行动”的应用,可以改变环境和人类健康。 知识:知识和学习是基础; 信念:信念和态度是动力; 行动:产生行为改变的过程,例如促进健康行为和消除有害健康的行为是目标。 “知识、信念、行动”理论模型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区分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内化和形成信念,从而产生行为变化(倪玉霞)等人,2018)。 该模型将人类行为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获取知识、形成信念和改变行为。 它认为知识越丰富,实施的可能性就越大。 知识是行为的前提和动力。 土地资源提供了人类98%的食物,其可持续利用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土地基本肥力退化、土壤环境污染、可持续生产能力降低,直接影响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健康。 按照“知、信、行”模式,建立全社会志愿者队伍,支持志愿者设立各类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土地资源保护和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把土地资源保护和土地资源生态修复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公众自我意识的培育和升华。

(2)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的正式制度措施

正式制度是权威制定的行为规则,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增强合作的功能。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正式制度不仅是一种“游戏规则”,而且是一种稀缺因素和公共资源。 它的缺失或供给不足,将制约行动的开展和效果。 目前,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尚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推动这一有利于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全面实施,需要寻求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般来说,形式制度也是博弈均衡的结果,取决于当时的当地情况和条件以及不同主体的认知和价值取向。 为了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提高系统运行的可信度和适应性,系统设计需要系统性但又不能过于复杂,边界要清晰但要灵活,系统要保持完整性但突出重点点。 根据这些原则,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的正式制度体系主要由以下七个部分组成:

1)行政系统。 作为国家战略,退化土地生态恢复是公共决策行为,行政制度安排是其首要任务。 它包括国家与退化土地生态恢复有关的行政机构的组织机构、制度、职能、职权、活动方式、领导机制等规范制度和关系形式。 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管理制度建设,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实行差别化、差别化治理的制度设计。 根据不同地区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主要任务,如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北方沙地生态屏障区、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云贵高原生态屏障区、东北林草区等生态区、南部丘陵森林生态区、黄淮海平原湿地生态区、滨海生态屏障区、岛礁生态区等,因地制宜设计地方行政体制。 在行政管理体制中,理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能,明确有关部门的责、权、利,明确总体管理职责,是关键和重要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相互配合。 。

2)规划体系。 退化土地生态恢复是指有计划地修复和恢复土地资源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化环境、动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包括微生物-物理修复、微生物-化学修复、微生物-物理-化学修复、植物-物理修复、植物-化学修复、植物-物理-化学修复、植物-微生物修复、植物-微生物-化学修复、植物-微生物修复、植物-微生物修复、植物-物理修复、植物-物理修复微生物物理修复等方法。 到底该修哪里、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安排、什么规模、什么地点、什么时间采取什么措施,空间结构和布局应该是什么样,优先考虑哪些区域和类型等等,都在实践。 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以规划为引领和基础,更加合理地规划和安排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 健全规划体系是保证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有序有效推进的基础和前提。 它包括退化土地生态恢复所必需的早期调查制度和评价制度。

3)经济体系。 退化土地生态恢复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会对地方政府、社区、农民等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 因此,有必要建立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经济体系:①规范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②完善生态恢复补偿​​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③以政策引导和以补贴代激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④通过补贴政策支持各类农户因地制宜采取增加有机肥施用、保护性耕作、机械深耕(松)、秸秆还田、轮作等方式,积极开展土壤改良。改良、土壤肥力改良、生态修复。 ⑤财政支持生态修复区农民转移就业,拓展农业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开辟增收新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恢复区域。 ⑥采取经济措施,防止工业企业生产、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废物处理处置等对土地质量和生态的影响。 同时,要运用经济手段,加快落实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立健全农业。 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在经济体系中,如何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保证经济投资的可持续性是重中之重。

4)技术体系。 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实质是土地质量建设和可持续生产能力提升的系统工程。 科技支撑发挥关键作用。 因此,有必要建立完整的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①充分发挥现代3S技术的优势,加强对土地质量变化、作物结构变化和土地权利边界的动态监测,建立健全建立退化土地生态恢复数据库,跟踪区域土地利用和耕地质量变化,定期监测规划实施情况和资源保护恢复进展情况。 ②积极开展退化土地生态系统演化及生态修复领域关键技术等重大问题研究,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加快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科技成果转化。 ③制定各类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增强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科学性、规范性。 ④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和推广国外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先进技术。 ⑤开展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增强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生态服务功能。 在技​​术体系中,如何对退化土地生态恢复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退化土地生态恢复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绩效,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与非工程联合恢复措施,不断完善退化的土地。 生态修复发挥着关键作用。

5)产权制度。 针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外部性问题,西方主流制度经济学认为是产权界定不明确造成的。 只要产权关系清晰,行为体就会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考虑外部因素。 问题内在化。 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现实可能恰恰相反。 土地确权后,农村土地更加分散,许多地区土地质量退化和外部性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如何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实现“所有权不能虚、承包权不能偏、经营权不能消灭”的改革目标,盘活农村土地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 倡议,而不是套用西方国家的私有产权理论来解决土地利用的外部性问题,从而推动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战略的有效实施,这应该是土地利用正式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退化土地生态恢复。

6)法律体系。 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强制,而这种强制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 建立健全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法律制度,是实施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战略的重要保障。 ①确定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的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强制手段确保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的稳定性和严肃性,避免对退化土地生态恢复的随意调整。 ②推动土地管理法、国土空间规划法、草原法、水法、河道管理条例、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颁布,加快出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法。 《肥料管理条例》、《湿地保护条例》、《节约用水条例》、《地下水管理条例》等支持地方政府开展相关立法工作。 ③Intensify law enforcement supervis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 strengthen departmental linkage and cooperation, strictly 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illegal cases, resolutely crack down on various illegal behaviors that damage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and br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to the legal track. ④ Further improve the evaluation of land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s through legislation, and carry ou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 to ensure higher performanc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

7) Social participation system. Communities and residents are the main subje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 A sound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to guide communities and resi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 At the same tim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 should also be subject to extensive social supervision. ①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conscientiously organize the publicity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ctively carry out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n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 through the Internet, traditional media and other platforms, and encourage and guide the public to care more abou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and resources. Actively carry out various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popularize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land-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and low-carbon produc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obilize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jointly participate i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egraded land. ② Establish an institutional system for multiple social ent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so that social entities can truly become the leading force i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solve problems such as the looseness of social subjects’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ations, the passivity of participation methods, the discontinuity of participation processes, and the superficiality of participation levels through institutional norms. The norms of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system need to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rough legal construction.

In the formal system, institutions, planning, funding, monitoring and the rule of law are the key and focu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 Once the system is straightened out, there is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lan, necessary financial guarantees, timely feedback on problem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rough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and the entire process of legal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e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nd can be achieved Well impleme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