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5年翻一番。”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样表述。
地热能虽与太阳能、风能同属可再生能源,但与这两种能源近几年的火热发展态势相比,地热能似乎稍显“冷清”,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市场规模达2600亿元的地热能,为何发展如此缓慢?如何破解?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定的背景下,能否让地热真正“热”起来?来自行业内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疑问:发展为何如此缓慢?
中国首个地热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曾被寄予厚望。《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预计,2016-2020年,地热能供暖可拉动投资约2200亿元,地热发电可拉动投资约400亿元,合计约为2600亿元;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兆瓦。
可现实却很骨感。“十三五”收官时,我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08兆瓦,仅为新增500兆瓦规划指标的3.6%。
现年80岁的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克棪,从20世纪70年始和地热能打交道。那时也正是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起点。
他回忆,当时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开发地热能源,向地球要热”的号召。1970年,广东省丰顺县邓屋村地热发电试验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8个实现地热发电的国家。1971年,江西宜春温汤67摄氏度地热发电,又创造了世界最低温度的地热发电纪录。然而,发展一段时间后,由于效益不确定、发展路径不清晰,地热能开发利用遇冷。
郑克棪认为,制约地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资源、技术、资金和政策,其中,政策是最关键的因素。以羊易地热电站为例,该电站2018年并网发电,2019年上网,上网电价仅为0.25元/千瓦时,远低于光伏电价1.05元/千瓦时,严重影响企业投资地热产业的信心与决心。
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又迎来高额新税。
2020年9月1日施行的资源税法,将地热纳入了能源矿产类别税目,税率从价计征1%~20%或者从量计征每立方1~30元。这进一步遏制了地热在可再生能源中的竞争力,也抑制了资本大规模进入的积极性。
“确实如此,水资源税影响了很多企业开发地热能的积极性。目前地热能开发利用涉及的原理都是取热不取水,在100%回灌条件下,地热资源税应为零。”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如是说。
李子颖表示,地热能常被放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等”字里,不为大多数公众所熟知。从业内看来,地热能有多重好处,极其稳定,不受昼夜、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在高温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地热发电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对改善能源结构、提振地方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破题:多措并举解决行业障碍
国家能源局此次在征求意见稿中对地热供暖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具体提出了五大重点发展任务。
在中国科学院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庞忠和看来,“十四五”期间,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政策拉动的影响力会非常大。加上我们的技术、资源都是现成的,因此新的发展目标是可行的。
不过,要想实现目标,现有的障碍必须克服。
“过去那种层层审核,手续一等就是两年,把什么事都耽误了。我们要做的是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庞忠和建议,由政府主导,充分给予优惠政策,能减的就减,能避免的繁琐手续就免掉,用太阳能、风能发展的经验,对地热能进行扶持。另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还需让社会资金进来。
可喜的是,国家能源局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多项保障措施,鼓励各级政府和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水利等多部门出台有利于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价格、财政、金融政策等,对地热能供暖项目给予财政支持。
“从我国风电、光伏发展历程看,适度的鼓励政策对产业快速升级以及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建议参考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早期电价政策,加快推动地热上网电价政策尽快出台。”李子颖同时建议,对按要求回灌的水热型地热能减免矿产资源税,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加大地热资源勘查力度和精细度,特别是基础调查工作,促进地热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地矿局、局长王建明看来,还应加快推进地热能资源详查,开展例尺中深部地热资源和浅层地热能“一县一策”的调查、勘查、评价工作,进一步查明全国地热资源量,划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适宜区。在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区,制定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并统筹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地热资源监测网,推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同时,加强地热能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建成以地热能为主的新能源功能系统示范工程,打造地热能浅-中-深梯级综合利用及多种清洁能源互补、分布式新能源智慧供给一体化的新能源技术群攻关高地,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示范效应的资源高效开发与循环利用集成技术模式。
建言:将供暖作为地热能发展的“金钥匙”
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调查评价结果来看,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全国水热型地热资源量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19亿吨标准煤;埋深在3000米至1万米的干热岩资源量折合856万亿吨标准煤。
据国家地热能中心办公室主任国殿斌介绍,目前,适合发电的高温地热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温地热资源占全国高温地热总量的80%。中低温发电的技术成本比较高,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干热岩发电尚属空白。
国殿斌表示,中低温地热非常适合供暖。如果把供暖作为地热能开发利用主要思路,将成为开启地热能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在沿黄、沿江地区乡村建设中,开展城镇地区地热供暖、地热养殖等开发利用,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产业增长点。
“地热能的初期投资、初装费高于煤炭和天然气。”国殿斌举例到,假设燃煤锅炉房初投资为1,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初投资约为1.25~2.8;地源热泵的初装费将近万元。这成为制约地热能供暖(制冷)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国殿斌建议,一是政府要有统一的管理部门,采取一站式管理,避免出现缺位管理、多头管理和重复管理的现象;二是在统一政策支持下,营造清洁能源充分竞争、公平的发展环境;三是明确地热能供暖可享受煤改电、煤改气的“双替代”相关补贴政策,使地热供暖企业与煤改电、煤改气等开发企业同台公平竞争。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也表示,应将地热能开发利用纳入可再生能源基金补贴范围内,制定地热能项目的补贴政策,设立专项补贴基金,鼓励企业投建供暖等公共事业项目;为地热供暖企业争取政策性低息,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地热能的科学开发及规模化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