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农产品刺客今日起遏制过度包装新规实施

一箱草莓几百元,拆开后仅25颗,其余全是包装和泡沫填充物。近年来,消费者遭遇“水果刺客”的案例频频发生。过度包装不仅让消费者为溢价买单,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包装废弃物处理起来也是一桩麻烦事。如何有效遏制食用农产品过度包装的现象呢?

4月1日起,由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于2023年9月8日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GB 43284-2023)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强化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引导生鲜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适度合理包装、规范市场监管提供执法依据和基础支撑。

标准中明确了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肉、水产品和蛋等五大类生鲜食用农产品是否过度包装的技术指标和判定方法。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初级食用农产品过度包装出台的标准。此前,判定过度包装主要参照《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GB/T 31268—2014)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两项国家标准。其中,GB 23350限制的食用农产品主要为农业深加工产品,而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未纳入限制范围。

标准适用范围。 图源国家标准委。

针对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和包装成本等方面,标准均做出了具体详尽的规定。

其一,针对不同类别和不同销售包装重量的生鲜食用农产品设置了10%—25%包装空隙率上限。其二,规定蔬菜(包含食用菌)和蛋不超过3层包装,水果、畜禽肉、水产品不超过4层包装。其三,明确生鲜食用农产品包装成本与销售价格的比率不超过20%,对销售价格在100元以上的草莓、樱桃、杨梅、枇杷、畜禽肉、水产品和蛋加严至不超过15%。

记者注意到,标准对售价百元以上的部分水果、畜禽肉、水产品和蛋等农产品包装采取了加严规定。为什么草莓、杨梅、枇杷“榜上有名”呢?2023年2月,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联合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发表题为《我国食用农产品商品过度包装情况的现状调查》的论文。论文调研发现,市面上果品商品包装的空隙比主要在10以内,而草莓、杨梅、枇杷的商品包装空隙比远超这一水平,高达20左右。

果品的各规格空隙比。 图源《我国食用农产品商品过度包装情况的现状调查》。

标准正式实施后将有力打击过度包装现象。据全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其体积构成家庭生活垃圾的30%以上;每年包装废弃物总量达1.5亿吨,其中70%以上是过度包装造成的。

从生态环保角度看,标准将有助于降低包装废弃物的产生量,减少垃圾处理压力以及由过度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从消费者角度看,标准将有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购买农产品时享受到更加公平、透明和合理的包装服务。标准还将促进食用农产品包装品质升级和技术创新,引导包装企业设计简约适度、绿色环保的包装。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推进标准宣贯实施,开展监管执法,引导生鲜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尽快开展对标达标自评、合理选用包材、规范包装设计。同时,倡导消费者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理念,不选购过度包装的生鲜食用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