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及水污染的发生,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记者从市规划局获悉,结合“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大力推进,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预留建设数个万亩以上森林绿地
在城市战略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规划中,合肥积极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对市政排水、河道、公园绿地、湿地、水利工程、建筑小区等进行全面梳理,保障城市海绵本底安全。结合城市发展,在保证原有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证水土平衡。
我市坚持因地制宜,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在城市四个方向预留建设6个万亩以上森林绿地或湿地公园;在每个行政辖区内,规划建设1~2个大型水面,做到调蓄、生态和景观并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全市片区规划及控规编制中,我市注重对片区、地块内现有水系、沟塘进行合理保留,结合公共空间、绿地景观合理布局,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深入践行,如高新区坝下河景观绿廊、蜀山产业园预留引山连水的大绿廊等。
在城市公园建设中,合肥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片区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把城区划为50个管控单元
去年下半年,市规划局会同市城乡建委等相关单位,启动《合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范围为主城区,建设用地控制范围1200平方公里。根据行政区划、排水分区、路网和排水管网情况,将主城区划分为50个管控单元,提出了各管控单元海绵设施建设规模和各类建设用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指引。
规划针对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还分别提出了海绵城市系统规划方案。如水生态规划方案包括蓝线保护、岸线改造、湿地建设、生态补水等措施;水环境规划方案包括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黑臭水体整治等措施;水安全规划方案包括雨水管渠建设、调蓄空间建设、河道整治、内涝点治理等措施;水资源规划方案包括雨水资源利用、再生水回收等措施。
结合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7~2019年大建设计划、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等相关方案,我市规划梳理形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共包含项目231个,其中建筑与小区类41个、道路与广场类72个、公园与绿地类35个、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类51个、水系整治类32个。
一批试点项目正在陆续建设
目前,新站高新区少荃湖片区、高新区大蜀山片区、合肥经开区及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都已被确定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第一批示范区,正在积极开展试点建设。一批新的试点项目正在陆续建设,老城区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两大调蓄池已具备使用条件,3000亩南艳湖生态公园已完成土方工程和湖底清淤,航星小区、望湖南苑启动海绵小区试点建设。
“今后,我们将按照《合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合肥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的要求,严格审批各类建设项目,合理布局与防洪排涝密切相关的雨、污水管线和海绵体建设。”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无论是城市新区还是老城区,我们从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市政道路、绿地建设等工程源头开始,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土地出让、规划建设许可的前置条件,强化源头减排,降低市政设施压力,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延伸阅读:
原标题: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更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