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产业为民生

稀缺资源怎样化为稀缺价值? 

新疆发展有机产业有独特条件,有迫切需要,也面临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观念差异等多重挑战

中国环境报记者陈湘静 

在蒙语里,巴音布鲁克意为“最美的草原”,巩乃斯则是“翠绿的山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境内,拥有草原和林区构成的天然美景。而如今,这里既是牧民和牛羊安居的家园,同时也是新兴的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世代习惯蒙古包、游牧生活的牧户,正在努力适应现代有机食品生产管理体系,以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争取生产、销售优质高价的有机畜牧业产品。

面临新一发展的机遇,同时拥有独特资源和脆弱生态环境的新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怎样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这些话题依然严峻。而有机产业因其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附加值,成为了“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明智选择。但无法回避的是,这一现代产业在新疆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为什么选择有机产业?

新疆不能选择数量型经济增长的方式,有机产业既可持续利用资源又具有高附加值,易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势,又能够有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农牧民收入”。对新疆而言,发展有机产业具有独特的条件和意义。2004年,当地政府就曾提出“力争把新疆建设成全国有机食品强区”的设想,也得到了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支持。同年630日,新疆被确立为首个国家有机食品生产试点区,迅速开展了相关政策、规划、组织机构等建设。200710月,自治区政府发布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机食品发展规划》。

“新疆确实拥有生产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余雄介绍说,这里工业污染少,地广人稀,和内地规模化养殖种植已经“根深蒂固”相比,具有发展有机产品生产的环境优势。 

据介绍,新疆环境特征基本属自然状态,绝大多数农畜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而在有些地区,农牧民大多数以传统方式进行农牧业生产,基本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有些农产品本身就是天然产品。因此,在新疆发展有机产业、建设有机生产基地有利于缩短有机产品的转换期。

作为新疆第一个有机食品试点示范县,伊吾县通过开发有机哈密瓜,大力加强对生产基地环境监督管理,在生猪养殖和牛羊育肥区域,大力发展沼气和有机肥生产,有效防止农药、化肥污染,农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同时,通过发展人工草料基地,农牧民采取放养草原牧鸡、牧鸭、设置饮水池、修筑鸟巢、鹰墩、鹰架等生物防治措施,有机生产基地有益生物种群明显增加,减轻了牧业对天然草场的压力。 

一方面,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工业污染少,通过合理开发特色有机农产品,有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新疆对有机产业的“青睐”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新疆环境科学院副院长张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疆是典型的绿洲经济,生态系统表现极为脆弱。虽然工业“三废”排放较少,但近年来,农业化学污染也在不断加剧,严重威胁绿洲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因过度放牧等原因,新疆80%以上的天然草场不同程度地退化。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新疆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约20%,居第二位。“新疆的生态环境现状已经不能满足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而有机产品的生产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值,变数量型增长为质量型增长,减轻草地生态系统的压力。” 

“在新疆发展有机产业,可以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变生态劣势条件为优势条件,既能增加农牧民收入,又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减少农业污染、推进绿洲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张明说,新疆发展有机养殖基地,一方面通过严格控制牲畜数量来恢复和改善天然草场退化,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人工草场,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截至2007年,新疆已有23个县市260多万只羊牛等和两大天然湖泊通过有机生产基地认证,约4200多万亩自然植被和超过251万亩天然水域得到保护。

天然放牧就是有机生产吗? 

如果不严格按照有机食品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天然放牧不是有机生产,产品也不是有机产品

“我们的牛羊吃的是野花野草,喝的是天然雪水,每天上山下山锻炼。”在巴音布鲁克、巩乃斯地区,牧民们对自家独特的黑头羊、伴月血牦牛等非常自信。在这里,最近的城市离牧场有近300公里,不允许任何有污染的企业进驻。纯天然的放牧是开展有机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但要成为有机产品基地还不够。 

“如果不严格按照有机产品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天然放牧不是有机生产,产品也不是有机产品。”余雄说,有机产品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性,对生产全过程的规范与跟踪管理。牧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如何与现代产业管理结合,这是开展有机产品生产的关键。“有机产业在新疆能否发展起来,关键是这种生产组织方式能否被牧民所接受,否则再好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措施都没有办法落实。”

不久前,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的检查人员到当地进行每年一次的例行检查。作为和静县创建有机食品基地的认证单位,自2006年以来,他们每年都要派专人到这里进行一次为期一周左右的现场和档案两部分的检查,看生产现场是否与记录符合,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每到一个乡镇、牧场,当地负责有机生产管理的基层负责人就会抱来一摞摞厚厚的生产日志和记录。认证中心技术部副主任丁鸰介绍说,按照要求,所有的有机生产基地申请者都需建立一个完整的跟踪体系,包括动态变化、繁育、饲喂、防疫治疗等畜禽生产的各个方面。“今年的检查结果显示,有些乡、牧场在记录上还有个别不完善的地方,但这不影响关键的生产管理”。丁鸰说,对有机生产各项管理规定,牧民从一开始的陌生,到如今已经能够逐步理解和遵守。

这得益于和静县当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配合,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策略。2006年以来,和静县委、县政府组建了发展有机产业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有机畜管理体系、有机质量监督体系及跟踪记录档案体系,编制了相关生产技术规程、牲畜有机化生产质量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技术文档。在巴音布克鲁克,县有机领导小组与各牧业乡、牧场签订了有机质量协议书,各乡()设立有机食品生产办公室,聘请了内部质量监督员。《有机生产工作日志》、《牲畜群体统计表》、《天然草场管护记录表》等十多种跟踪记录表格分发到各乡镇,并派有机办的工作人员分组深入各乡场指导有机生产跟踪档案的建立工作。 

和静县副县长张教军自豪地说,经过各界共同努力,去年,和静县五乡、一镇、四牧场成功创建国家级有机牛羊基地,按照相关标准,对2000多牧户、65万多头黑头羊、3万头牦牛,用先进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化管理,规范建设有机畜产品质量跟踪体系。

阿尔斯楞是国营伊克扎克斯台牧场的场长,是和静县有机牛羊基地基层负责人中的一员。当问及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否会被有机生产管理“打扰”时,他说:“牧民的放牧方式没有受到影响,变化的是我们的认识和标准化的管理。现在对每户牛羊的生产、防疫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牧民对食品安全和保护草原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丁鸰向记者介绍说,以有机养殖为例,这里得天独厚的优势解决了有机畜牧业最难的两个问题:一是饲料补料的来源。这里有天然的草场,有条件生产有机饲料。二是最大限度减少兽药施用的问题。由于生产居住非常分散,牛羊疫病发生率传染率低,由于游牧的特点,这里的牧民常用当地中草药应对牛羊常见病防治。

巴·甫尔外是巩乃斯乡的畜牧大户,家里有1000只羊、两百多牦牛和马匹。他说,现在家里对牛羊的疫病防治一般使用中草药,比如驱虫用的就是当地一种草药经粉碎后洒在牛羊身上。“除了国家强制防疫规定的以外,不允许使用含抗生素和激素类的药,这个我们是严格遵守的。” 

豪言壮语的底气从何而来?

有机产业是典型的消费驱动型产业,产业发展还要以企业为主体;畅通渠道、开拓市场,有关部门应做好服务和监管工作 

“现在我们的牛羊肉卖每公斤三四十元钱,将来要争取卖到三四十美元一公斤。”这是巩乃斯乡年轻的周峰的“豪言壮语”。在当地,有机产业已经被赋予当地支柱产业的角色,生产、销售优质高价的有机产品寄托了当地牧民增收发展、保护草原林区的美好愿望。但这个愿望能否实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此,他们也有思想准备。

“有机食品是健康工程也是利民富民工程。发展有机畜产品,不仅可以解决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也可以促进畜牧业的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发展,从而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张教军表示,有机生产管理让牛羊产品的质量和品位都提升了,也提升了价格,为牧民增收增效将起到重要作用。 

他同时表示,要实现有机畜牧产品的优质高价,要有一个龙头企业把产业链打通、做成。现在由于缺少加工环节,和市场还无法形成顺畅的对接,当地的优质产品还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我们的想法是,政府做好服务,提供有机生产的基础条件,下一步要实施大基地大公司战略,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按照公司+基地+牧户的模式,将基地和市场联系起来,创建国家有机示范县。”据张县长透露,上海某公司已有合作意向,计划投资两亿元。

余雄说,东部有资金、有技术,新疆有稀缺的自然资源,来新疆投资有机产业,在当前新疆大发展过程中是个很好的组合。而同时,发达地区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旺盛且持续增长,也需要先进企业将这里的优质产品输往中东部地区的市场。 

对此,张明表示,尽管发展有机食品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条件以及环境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但要推动有机产业发展,要靠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发展和完善,以及依靠市场消费需求。“新疆有条件作为有机产品的生产区,但要真正实现产业效益,不仅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依靠销售企业,建立起有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规范渠道”。据他介绍,在新疆当初创建的一批有机生产基地,因上述原因,不得已又返回到常规生产。一些发展不错的有机产品,都是因为企业打造了知名度的品牌、找到稳定的消费市场,基本还采用直销的方式。

在有机食品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是,要让消费者相信有机产品的品质,确信自己钱花的值。这就对有机产业从业者的诚信自律、有关部门的监管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这才是有机产业在中国发展的最大挑战。”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有机产业规模还相当有限,各环节的监管还无法全面到位,导致消费者对有机产品有疑虑。新疆天然的环境、产品优势给了消费者信心,有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要重视品牌的建设和保护。 

相关链接

新疆地处欧亚腹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工业不发达,工业污染相对较少,环境特征基本属自然状态,具有发展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优势。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独特,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质量好、品质优,非常适于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另一方面,新疆是典型的绿洲经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适宜人类居住的绿洲面积仅7.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