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境保护部将推动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推动有机产业规模化、区域化发展,作为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促进食品安全水平提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和健康水平、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具体抓手,作为落实环境保护部指导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职责的具体任务,加以扎实推进。维系民生、食品安全等诸多意义的有机产业,究竟发展状况如何,怎样一直保持高品质,未来能否蓬勃发展?本报特推出《有机产业为民生》系列报道。
“有机产品认证首先认证的不是产品,比如检测农残、其他理化指标、营养指标等,而是需要认证机构先到产地了解其环境本底质量是否能够达到要求,对水、气、土等方面的环境质量指标要求很高,要求生产环境远离污染,甚至远离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及人口集中区域。
有机产品是整套的、全过程、全环境的认证,不是针对某一项,而是从源头开始认证,各环节都有认证。这也很好地说明,有机食品其实是来自有机联系的良好生产环境,来自种植养殖平衡和良好结合的农业生态系统、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循环体系。”
有机产业为民生
中国环境报记者班健崔煜晨
全球著名茶饮料品牌立顿茶不会想到,在中国超市,碰到了中国有机茶的强力竞争。
这种名为“EKOK(怡可)”的有机茶来自浙江建德天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茶园。目前,公司通过有机认证的基地有两万多亩。公司执行董事宋林荣介绍说,怡可刚进超市的时候,立顿的产品放在货架上显眼位置,怡可被放在角落,但几个月之后,立顿和怡可的位置却发生了对调。
宋林荣很明白,客户都是奔着有机认证这个牌子来的。能在市场上与国际品牌“立顿”一争高下,凭借的就是有机产品生态、安全、环保的品质。现在苏果、沃尔玛、华润、大润发、世纪联华,欧尚等大超市,都有了“EKOK”不同系列的有机茶。目前,EKOK的商标已在11个国家注册,国内的销售网点已达1860个,未来还要到国外开直营店。
截至2010年底,浙江已累计有19个有机食品基地通过环境保护部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总数位居全国第二。环境保护部正组织开展第四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近期将公布考核结果。据了解,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启动了“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工作,目前,已有16个省的80个单位通过了此项考核。
有机产品:不只是老外才能消费
但认证面积已占我国农用地的0.3%
其实,早在1995年,当时的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就开始在全国推进有机产业发展和有机产品认证工作。
有机中心(即原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有机中心”)、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主任肖兴基介绍说,通过对蔬菜、水果、粮食等作物的研究,有机中心发现有机产品不仅品质、口味优势突出,具有更好的食品安全特性,而且产量并不比普通农产品低很多,可以实现单个区域品种多样化,所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探索推动相关企业开发有机食品。
肖兴基还记得,第一次认证工作是有机中心主动联系,选择了安徽泾县一个茶园。这是通过有机中心颁发的我国农产品的第一份有机产品证书。
“我国有机产业刚刚起步的时候,生产技术要求和认证标准体系几乎都照搬国外的。随着我国有机产业和认证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国内有机产品生产规范和认证标准逐步形成。”肖兴基介绍说,我国有机产业起步时,参与者对国内市场需求没有把握,对有机产业的发展没有信心,很多人认为只有发达国家才会有如此高端的消费需求。事实上,那时候我国99%的有机产品都用于出口,国内几乎没有市场。
记者了解到,国内有机产品市场于1999年后真正出现,但增长迅速。我国获得国内外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产品已超过20大类,约500个品种,主要种类是粮食、水果、蔬菜、茶叶、蜂蜜、油料、坚果和水产品、中草药等。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近几年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据国家认监委2008年9月统计,中国获有机认证的面积230万公顷,约占我国农用地面积的0.3%。
有机产业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产业,生产规模还不大,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随着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有机食品市场呈现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食品中的最高品质
产品来自种植养殖有机联系、生态良好的循环体系
什么是有机?有机和化学中的有机概念有关吗?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什么不同,谁的要求最高?这些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
对此,肖兴基解释说,实际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是安全可靠的食品,但就生产的要求来说,有机食品比前两者的要求都严格得多。三者中,无公害的要求较低,可以使用农药化肥,但要保证在安全的限度内。这应该成为农产品流通的最低标准,国内所有的食用农产品都应该达到这一标准。绿色食品则要求尽可能减少使用农药化肥,并且保证生长环境良好。有机食品则要求最高,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和基因工程技术,对肥料的使用也严格要求,要保证所用肥料符合有机产品生产标准。
肖兴基表示,之所以用“有机”这个名称,其实是强调“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个概念,强调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利用的有机联系,强调产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有机联系、和谐相处,强调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产品本身,生产环境、运输、加工等各环节都要达到有机产品的生产体系的高标准要求。
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副调研员孔源博士介绍说,从源头上,有机产品的产地环境先要进行标准认证,要求远离工业和其他人类密集活动区域。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投入品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符合有机产品生产相关标准要求,即使是使用的农家肥,也要通过检测,保证符合有机产品生产的要求。
此外,对生产过程也要实施监管,比如工作人员是否按照标准操作、记录是否规范完整、生产场地是否清洁、废弃物处置处理是否达标,甚至生产资料、工具等是否摆放整齐等,都在监管的范畴。“我到过的很多有机产品基地,对管理的要求十分细致,有的地方甚至规定了专门放置农具、垃圾的地点。”孔源说,“对产品的检测是最后一关,要求产品农残达到‘未检出’的水平。”
建德市副市长徐建华这样描述有机产品的高品质,“有机食品是食品中的头等舱。”有机食品生产标准更高、更难达到,不仅需要很高的环境本底质量,更需要现代的生产控制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采用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型的病虫害防治、地力保持、种子培育、产品加工和储存技术。
如何推进有机产业发展?
政府奖励政策引起一系列积极效应
近年来,浙江省环保厅成为有机产业的坚定推进者。省环保厅生态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环保能为农民做些什么?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如果要做一些感恩农村、服务农民的事,发展有机产业是很好的切入点,是生态良好地区实施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战略的有效途径。
早在2004年,浙江省就在全国较早编制实施了省级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浙江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全省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省环保厅充分利用生态省建设考核机制,把新增有机、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列入2011年度生态省建设工作任务书考核内容,把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生产规模列入省级生态县考核指标,以此整体推动有机产业基地建设。
同时,利用生态建设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激励政策,2010年,浙江省环保厅对通过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的单位,给予奖励性补助20万元,支持有机产业基地发展。奖励机制产生了一系列积极效应,有力推动了浙江省有机产业发展。
记者在浙江建德、遂昌、诸暨和上虞等市(县)了解到,发展有机产业,已经渐渐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遂昌县县委葛学斌说,做有机产业不仅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消费者提供健康食品,更重要的是为山区发展转型探索了新路。“我们希望在发展有机产业的同时,打造有机生活,让穷人有机会赚钱,让富人有地方休闲,实现和谐发展。”
自然环境条件好、几乎没有多少工业产业的遂昌县举全县之力,准备打造有机产业发展基地县。2010年,遂昌县县委葛学斌在县代表会上提出,“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全面限制化肥、化学农药的使用”,最终,以县决议的形式明确。
虽然开始有人强烈反对,但葛学斌认为遂昌有条件做到,因为遂昌工业污染少,地处两江源头,水气环境相对独立,大环境十分有利。“我们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做好了有机产业,流到下游去的都是清水,下游地区会感谢我们。”
葛学斌这样描述有机产品的安全性,他说,以前的食品是母亲厨房里做出来的,母亲做的饭菜,怎么会有毒呢?全县发展有机产业,就是为了让遂昌的农产品获得更高的安全保证,赢得这种信任的回归。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培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等系统化的手段,遂昌要把有机这个概念从产业提升到生活,从一个个产品做起,一个个产业、一个个乡的推进,最终形成有机的生产、生活方式。
建德县要求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机构建立生产档案,对田间、地头的情况、肥料、饲料等投入品的来源、使用时间等信息进行记录,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控制体系。
徐建华认为,建德具备发展有机产业的条件和优势。建德市养殖业比较发达,蛋鸡饲养规模全省最大,生猪存栏达到45万头,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可保障有机种植业肥料的充足供应,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实现区域内的种养平衡。
上虞市则在扶持有机产业发展方面不遗余力,每年设立700万元的扶持资金,将发展有机产品生产、推动产品认证纳入扶持范围。每个品种通过认证,基地都将获得一笔奖励资金。现在,上虞市形成了环保、农业等相关部门协力推动的良好局面。
引入企业化经营,是诸暨市政府推动有机产业发展的又一妙笔。东和乡十里坪有机茶园原来是5000余亩荒坡,绵延10里。2005年,为了增加土地经营收益,改善生态环境,诸暨市通过土地流转,将这片荒地集中起来,向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申请,加上市里配套共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为园区配套建设了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引进了浙江东和农业科技发展开发公司建设有机茶基地。公司又引进了一个万头猪场,并出资建设了沼气设施,为茶园铺设了沼液滴灌管路,巧妙地实现了园区种养平衡,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孔源表示,十里坪的模式,是工业反哺农业、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典型案例,不仅体现了资金的反哺,更体现了管理模式、经营理念的反哺,值得借鉴;十里坪的模式,是现代农业科技、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与有机产品生产要求的完美结合,很具有示范意义、值得推广。
吸引更多企业家回归乡野
3年转换期成为行业门槛
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决定了其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多年前,人们思变的选择就是农民洗脚离田,投入商业和工业;但几十年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工业化产生的危害,更多有想法的企业家开始回归乡野,立足农村,采用工业反哺农业的做法,发展农村经济,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有机产业逐渐成为他们眼中最具发展前景和可持续发展空间的产业。
以前做过服装、建材、房地产生意的杨益行投身有机产业,成了诸暨十里坪有机茶基地的经营者。谈及做有机农业的感受,杨益行说,有机农业是长线产业,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见效比较慢,但心里有很强的成就感,这是做其他行业没有的感觉。
有机产品价格通常比非有机产品高30%~50%,甚至3~5倍或更多。对此,孔源认为,有机产品价格的下降需要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的成熟度,要使有机产品更加深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必须增加生产规模、规范市场运作、培育成熟市场,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建设有机产品基地的前期投入较大,大部分经营者前期都是靠之前家底支撑,前3年亏本,第5、6年才开始持平。很多开展有机生产的企业家入行后,都渐渐地把发展有机产业作为一种信仰在坚持,一种理想在追求。
如果要生产有机产品,土地需要2~3年的转换期。停止使用农药、化肥,按照有机耕作方式和要求做2~3年,其间每年都要接受检查并获得“有机转换认证”;过了3年看是否达标,再颁发有机认证证书。3年转换期的特殊要求,成为有机产业的进入门槛,也能检验企业家能否安心真心做这个产业。
由于规模太小、产量低、营销理念等问题,1995年最早获得有机认证的安徽汀溪兰香有机茶项目现在已不做了。但同期获得认证的河南有机蜂蜜项目却坚持了下来,有机洋槐蜜20元/斤,而非有机的洋槐蜜的价格仅有4~5元/斤。从通过认证到现在,这家民营企业已经营了十几年。
随着有机产业的发展,企业对有机产业的认识不断深入,比如天赐,不仅通过国内的有机认证,还通过了德国、美国、欧盟的有机认证,跨越了绿色贸易壁垒。天赐的销售量不断增长,近期甚至出现了供货紧张的情况。
浙江建德天赐的产品只花了5个月时间就打入大型超市。宋林荣告诉记者,一些大型企业和投资公司对发展有机产业显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近期,盾安集团就表示将为天赐注资人民币3亿元的意向。宋林荣明白,消费者选择有机,是因为有机认证代表了高品质、高食品安全特性;投资者选择有机,因为有机产业预示着长期稳定而丰厚的经济收益。杨益行之所以坚持投身有机产业,也是基于对有机产业未来蓬勃发展的判断。
农民愿不愿意做有机?
帮农民把好东西卖出好价钱
无论是控制农业源污染、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还是促进农业增效、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解决就业问题,农民都是发展有机产业的受益者,但有机农业的要求很高,农民能否改变施用农药化肥的习惯?农民愿不愿意做有机?
葛学斌深有感触地说,当时提出3年全面限制农药化肥,我们内部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遂昌是分阶段实施限制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今年是第二年,我们认认真真发展有机产业,从一个个产品做起,我们想让所有的老百姓知道,用了化学农药和化肥卖不到好价钱,不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政府帮助你卖好价钱。
葛学斌说,有机产业是大家共同的事情。通俗的讲,要让农民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帮助农民把好东西卖出好价钱。实际上,“好东西”的概念很简单,就是农民家自己愿意吃的。
在建德杨梅基地,当地人告诉我们,农民已习惯了不在地里施用农药和化肥。
而在一省之隔的江西万载县茭湖乡,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老区,这个乡有机产品已经发展了十四五年。为限制农药化肥入境,乡里专门成立有机农业监察大队,在与外界联系的惟一一条公路上设卡,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禁止化肥农药进乡。现在卡已经基本不用了,因为乡里没人用化肥农药了。
发展有机,除了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以外,还有明显的健康效益。以茭湖乡为例,以前一些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和皮肤病,现在在这个乡很少发生,与邻近未实现全面停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乡形成了对比。农民发现,不用化肥农药可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这可比多挣几个钱更有吸引力,更加坚定了茭湖乡农民从事有机农业的决心。
杭州新生态有机生活中心的胡删老师说,发展有机产业首先受益的是农民,因为施用农药的时候,尽管农民会戴口罩之类的防护设备,但仍然会有大量的农药有效成分会被吸入,或经由皮肤被身体吸收。长期受到农药的侵染,会导致多种疾病,除了急慢性中毒以外,还可能引发癌症、白血病等。
各地发展有机产业的实践充分表明,让包括农民、企业家在内的多方受益,是有机产业得以不断发展的必要基础。通过流转整合土地后由企业统一经营,不仅使企业获得了长期稳定的经营收入,原先经营这些土地的农户每年还能获得520元/亩以上的租金,而以前每年的收益才30元/亩~50元/亩。现在这些农户还可以通过给茶园打工获得每天80元/人~100元/人左右的工资,每人每年又可增加工资收入两万余元。
让消费者知道,有机值得信赖
诚信、自律是有机产业必须具备的行业素质
有机产业发展到底面临哪些瓶颈?
价格贵是一大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信任有机,相信有机。
上虞市副市长吕军告诉记者,“四季鲜果之旅”安排游客亲自感受有机产品的魅力,感受到有机种植管理的严格和艰难。上虞龙浦葡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到有机葡萄园参观过的游客很多成为长期客户,因为他们亲身感受了有机葡萄种植的不容易。由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差不多一半的有机葡萄在原地就能被消化掉。在葡萄基地,记者看到,架上的每串葡萄都套有一个保护袋,仅此一项,每斤葡萄的成本就会增加0.5元,但负责人告诉记者,套袋可以预防病虫害,葡萄也会长得更好看。
如何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到哪儿能找到真正的有机产品?
孔源告诉记者,现在,市场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成熟的营销网络或体系,不能保证有机产品在可靠的前提下形成更广泛的流通,很多有机产品生产单位采用直销方式或者采取会员制,不通过中间商,这种直营直销的模式也说明产业处于比较低级的、相对封闭的状态。作为普通消费者,目前要选择真正的有机食品,要首先认准“中国有机产品”的标志。
虽然再严格的监管体系,也难免会有不法分子钻空子,但在质监等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的监管力度之下,认准有机产品标志,可以保证较高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真正的有机产品源自严格的生产体系,具有良好的可溯性,可以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比如你吃的一根黄瓜,你喝的茶,其实都可以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将来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知道它的来龙去脉,知道它的生产环境等。
葛学斌告诉记者,遂昌的鸡为何能卖好价钱?而且能吸引企业家来投入?因为每只鸡是如何养殖的,鸡从小到大吃了什么都有严格记录。保证了饲养过程的安全,大家吃起来放心,价格自然好。没有这些配套的记录,别人不相信,建立了诚信记录,每个人都会放心。
透明、严格、可追溯是有机产品的生命。相信当消费者对有机产品可靠性有了更多了解,有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将会上一个台阶。但如果有机产品也曝出不合格、虚假认证的传闻,伤害的将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产业。所以,诚信、自律是这个行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底线,每个有机产业的从业者都必须当做信仰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