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渤海专家建议构建人工藻礁生态系统

随着越来越多工业项目落户环渤海地区,近海海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陆源污染导致出现“海底沙漠”,致使渤海湾几乎成为“死海”。近年来,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在唐山海洋牧场的实践表明,构建人工“藻礁生态系统”,能有效改善渤海湾生态环境,专家建议加快论证推广,实现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共赢。

渤海环境恶化近成“死海”陆源污染导致“海底沙漠”

渤海作为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水系汇聚的半封闭内海,海水交换能力差,海洋生态系统脆弱。近年来,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日益密集的同时,渤海湾饱受陆源污染之困,生态环境压力凸显。

国家海洋局近期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陆源入海污染居高不下。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总体较差,88%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海洋环境风险仍然突出,渤海赤潮累计面积占总面积的54%。

据有关专家介绍,环渤海区域的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工业项目建设不断增加,渤海沿岸有57个排污口,渤海每年承受来自陆地污水28亿吨、污染物70万吨,污染物占全国海域接纳污染物的50%,再加上部分地区企业偷排现象犹存,致使渤海海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统计数据显示,2011至2014年,渤海湾一类和二类水质海域占比由94.08%下降到57.44%,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占比由1.34%上升到18.89%,且集中分布于开发利用强度较大的港口、河流入海口;在唐秦海域,发生赤潮22次,年均5.5次,影响面积7493.2平方公里;发生溢油事故36次,造成经济损失38亿元。

2014年渤海沿岸实施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河)共80个,6次监测结果显示,达标排放次数占全年总监测次数的33%,其中有29个排污口6次监测均不达标。此外,有82%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周边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35%的重点排污口对其邻近海域环境质量造成较重或严重影响。

专家称,渤海大型鱼类资源基本破坏,小型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年产量仅为1000吨至3000吨,而历史最高为30000吨,相差10倍以上。一些海底区域已没有水体生物,成了“海底沙漠”。

延伸阅读:

20年70多部法律为何难根治渤海水污染?原标题:拯救渤海 专家吁建藻礁生态系统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