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网络舆情需有话好好说有事努力做

一线的许多同事对网络舆情处置怀有害怕担心的心理,害怕工作中的疏漏瑕疵被曝光炒作,担心舆情回复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变味走形”。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领域关注度的提升,这样的担心有增无减,范围也在扩大。从单位主要领导到基层一般工作人员,都在密切关注辖区内的网络舆情。 舆情监督的目光无处不在,基层生态环境监管应当如何适应裂变的传播环境,又该怎样练好舆情应对的基本功?笔者认为,“有话好好说,有事努力做”,是舆情引导处置的核心。真诚回应,扎实行动,方能修复信任的裂痕。 用事实说话,贵在迅速。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沟通更有效。如果问题客观存在,捂是捂不住的,任何欺瞒掩饰的“躲猫猫”式做法都只会让舆情继续发酵,用事实说话、释疑解惑才是正道。及时回应关切,是检验一线生态环境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水平的标尺。应对舆情,必须抢抓“真空期”“空窗期”,先声夺人,用最快的速度发出客观的信息和权威的声音。不能“半天发不出声”,更不能给谣言留下时间窗口。要把握“黄金节点”,快速介入,主动发声,有效对冲舆情;快速发布“一锤定音”的权威信息,赢得主动权。 要言之有物,贵在诚意。部门的表态、回应是不是真诚,有没有诚意,公众是可以感知到的。有的生态环境舆情事件,本来事实并不复杂,只要第一时间通报、诚恳道歉、严肃追责即可化解。有的舆情来龙去脉需要调查过程,处理起来需要时间,部门回应要准确权威,需兼顾的情况很多,一些内容可能一时半会儿不适宜公开,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将这些情况跟公众讲清楚、说明白,明快地传达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同样是回应关切的重要内容。“好事能说好,坏事也能好好说”,本身就传递着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担当,这才是群众更加看重的铁军品质。 应将心比心,贵在行动。舆情回应,看起来是“说”的功夫,却一定建立在“做”的基础上。这个“做”,既包括精心准备严谨细致的回复发布内容,更在于认真做好本职监管工作,尤其包括改正已经出现的错误苗头。即便某些事件棘手复杂,但只要迎难而上、勇于去做,并将具体的成果有效地传递出去,让大家看到,自然就有了凝聚共识的基础。更何况,随着公众素养提升,大多数网友都有基本的辨别力、理性的是非观。只要做事坦坦荡荡、监管清清爽爽、关系明明白白,习惯在阳光下做事、在互联网上“生存”,不仅接受网络,更能让网络为己所用,恐惧之症便可极大缓解。就算遇到某些莫须有的挑剔,也能一身正气、腰杆挺直,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