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岸线缩短 生态环境损失不可估量

辽宁是中国海岸线较长的省份,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环渤海海岸线由于人为海岸工程建设对岸线的改造及海岸侵蚀,总长度缩短了260公里。1970年辽宁海岸线长度2170公里,到2000年变化为2017公里,目前已不足2000公里。 在21日开幕的辽宁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关于科学开发和保护辽宁原生态海岸线的建议》。《建议》指出,向大海要地,使局部区域形成在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存在无序无度问题。一些填海造地项目往往倾向于选择低工程造价的湿地滩涂、河口区域,由于这些海域生态价值较高,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和破坏不可估量。 由于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滞后,使原来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审批的海洋功能区域都存在区划的修编问题,部分用海需求与现行海洋功能区划不相适应,开发与管理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部分地区存在“抢先立案、立而不查、查而不罚、罚而不痛”的问题;海域使用处罚管辖模糊或重叠;有的地区、有的案件出现海监在查处、海洋部门在审批的问题。 为此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员会提出建议:完善海洋功能区化,提升区域用海规划管理的法律地位;强化区域性建设用海规划管理,大力推进集约节约用海;加强海洋执法监察,依法查处违法建设用海行为;推进集约节约用海,修建科学合理的人工海岸线。 《建议》认为,四种围填海方式应该是最大限度保留海域功能、节约海洋资源的围填海方式: 人工岛式的围填海方式,对海岸、海域、生态保护与利用价值较高,开发密度较大,应尽量避免由岸向海平行推进延伸式的围填海方式。 确实需要由岸向海平行推进延伸的围填海工程,应采取分离式(突堤式)围填海方式,在平行海岸方向一定间隔内,保留一定长度的自然海岸和纳潮水域,避免连续型、整体大面积填海。 大规模的围填海造地工程,在满足项目整体功能需要前提下,应采取多区块组合方式,尽量增加各区块的岸线尺度和曲折度;在围填海规划区域内保留一定比例的水面,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有海域的生态环境等基本功能。 在海湾、河口地区实施的围填海工程,应尽量避免采取截弯取直、岛礁连接、平行推进等简单、粗放的利用方式,尽量采取曲折的、增加岸线尺度和公用水域面积的设计方案。 记者 沈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