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评有了技术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将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导则》的发布填补了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环评工作已经从关注地表以上的、可见的(或可听的)环境影响,逐渐向地下的、隐蔽的影响延伸,是环保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空间污染防范体系的又一新举措。同时,《导则》的发布,也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地下水环境问题急需环评技术导则 近九成地下水遭受污染,相关环评随意性较强,导致防治措施针对性不强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下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全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过去几十年内,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我国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这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地区含水层疏干,在造成大范围降落漏斗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引发了诸如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地下水污染正由点状污染、条带状污染向面状污染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污染程度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有关专家认为,全国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因地下水污染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间接损失则无法估量,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问题。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前,很多环评单位已经开展了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但是与大气、地表水和声环境影响评价相比,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深度往往随意性较强,评价结论也缺乏可比性,进而导致污染防治措施针对性不强,有效性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