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污染物联合减排 相关部门携手治污绵阳严格实行总量前置审批 四川省绵阳市政府近日出台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切实改善空气质量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在绵阳城区、江油、安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率先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以严格环境准入为前提,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为根本,以多污染物联合减排为主线,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完善区域空气质量监管体系,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多部门协作治理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不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就能解决好的。城市间的大气污染是相互影响的,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考虑单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已难以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绵阳市委吴靖平说,唯有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并使其成为解决绵阳区域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才能使大气污染得到有效缓解。为使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得到具体落实,绵阳市专门成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市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组织编制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同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绵阳市环保局负责指导、监督、协调全市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工作;严格环境准入、落实总量控制制度、开展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和在线监测、拟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实施空气质量监测和点位重新优化布点等工作。绵阳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推广应用,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负责机动车排气工况法检测收费、脱硝电价、油气回收治理检测收费等有关环保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绵阳市财政局负责现有污染治理有关专项资金的统筹、协调,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积极支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大气污染治理预报预警等项目实施。“在明确各部门职责、职能的同时,绵阳市还严把环境准入关,把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作为审批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不断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制度。”绵阳市环保局局长李作虎介绍,对超过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且环境无容量的地区,将不得建设新增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加大重点污染物防治力度绵阳市政府要求,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要按照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通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严格控制燃煤污染排放,扩大完善节能发电调度试点范围,强化能源清洁利用,实行区域工业优化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重点污染物防治力度。在二氧化硫总量方面,实施严格控制,制定区域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目标,全面推广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提高火电机组脱硫效率。加大钢铁、石化、有色、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力度,推进工业锅炉脱硫工作,确保已建成脱硫及其他废气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确保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在氮氧化物排放方面,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区域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目标,开展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全面启动火电厂、水泥厂降氮脱硝工程。2012年年底前,区域内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燃煤机组需完成烟气脱硝工程。在颗粒物方面,使用工业锅炉的企业以及水泥厂、火电厂应采用袋式等高效除尘技术,加快推进淘汰干法中空窑、湿法窑、立波尔窑、立窑等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水泥生产线,支持和鼓励水泥企业充分利用当地粉煤灰等工业废物作为混合材资源。完善区域空气质量监管“大气污染治理不仅需要各级政府联手,更需要在财政、技术、监测能力等方面提供保障。”李作虎说。绵阳市各县(市、区)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着力推进重点治污项目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空气质量未达到标准的城市,应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并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外资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加快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政策。严格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积极推进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工作,完善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选择区域内的重点行业,开展主要污染因子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工作。加强区域大气污染形成机理研究,开发和推广高效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技术,细颗粒物、臭氧污染防治技术,重点行业有毒有害气体治理技术,洁净煤利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推广使用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和农村生物质能开发等相关技术与成套设备。加强环境执法监管。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并公布重点企业名单,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检查,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推进重点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重点企业在2012年年底前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加大重点污染源日常监督执法力度,确保已建成的脱硫及其他废气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加强空气质量监测。不断提高空气质量监测水平,在年内完成全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重新优化布点工作。加快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增设大气污染自动监控站点,开展酸雨、细颗粒物、臭氧监测和城市道路两侧空气质量监测,全面实现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进行连续或在线监测,完善酸雨监测网,初步建成空气质量监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