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我省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落实这一发展战略,加快服务业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开阔思路,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从我省实际看,促进服务业向循环经济领域拓展,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兴服务业领域拓展。 应重点发展节能服务业、环保服务业、新能源服务业、绿色信息服务业、绿色农业服务业和绿色科技服务业等。发展节能服务业包括为工矿企业、服务行业和公共机构等提供节能项目设计、设备和材料采购、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能源专业审计、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环保服务业包括以再生资源集散市场为主要载体的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以城乡污水处理、大型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城市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等环保工程为重点的总承包服务业、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和环保技术咨询服务业等。在发展新能源服务业方面,围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的高效利用,促进相关服务业发展,完善新能源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在发展绿色信息服务业方面,依托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加快构筑和完善三网融合,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功能。在发展绿色农业服务业方面,积极推行“现代服务业+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绿色科技服务业,应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着力发展绿色技术推广服务业、绿色制造服务业、绿色设计服务业等绿色服务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生产过程向循环经济发展。 二是向循环型现代服务业领域拓展。 一般认为,服务业与工业相比具有能耗低、污染少的特点。事实上,服务业自身的低碳与循环经济问题也绝对不容忽视。从全国总体来看,2010年服务业的能源消耗为81133.74万吨标准煤,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能耗增长率达到5.9%,高于同期工业4.7%和5.4%的能耗增长率,也高于同期3.9%和3.6%的农业能耗增长率。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等循环型服务业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循环型服务业是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纽带,在服务周期中要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实现服务业的科学发展。应重点发展绿色物流、生态旅游、低碳信贷、绿色流通和绿色商务等循环型现代服务业。 三是向绿色海洋服务业领域拓展。 从国际形势来看,一方面,海洋生产力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处于深度调整和转型期;另一方面,伴随全球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海洋服务业异军突起。从国内形势来看,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47.9%和47.0%,海洋服务业占较大的比重,而且比重逐步提高。从我省形势来看,我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着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养发展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海蓝地绿的海洋生态带。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省情下,发展绿色海洋服务业成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海洋服务业包括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而绿色海洋服务业即是在一般海洋服务业的基础上,与海洋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高效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服务业。因此,我省在发展绿色海洋服务业方面,要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一整套系统的评估指标,为海洋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保障;建立健全海洋法规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做好支持海洋经济的工业规划,减少工业污染;努力提升海洋产业的等级,发展循环型的绿色海洋服务业,等等。 四是向绿色扶贫领域拓展。 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是我省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其中,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从生态建设的需要出发,搭建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绿色服务业扶贫服务平台非常重要。要规划建设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循环经济集聚区,以基础产业带动服务业,以服务业促进基础产业的发展。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科技培训和劳务培训,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贫困地区,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建立农产品物流交易网络,为农产品生产商、供应商、加工商、销售商等提供系统物流解决方案及物流增值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向贫困地区延伸金融服务业网点。 五是建立健全服务业向循环经济领域拓展的保障体系。 在产业层面,加强产业内、产业间、区域间循环。在我省“3255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中加强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优化区域服务业布局,加快服务业循环经济集聚区发展。在社会层面,加强宣传教育活动,建立社会绿色消费体系,拓宽群众性环境保护组织和公众参与综合决策的渠道,加强对促进循环型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在政府层面,要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服务业向循环经济领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