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汇全球变暖未停止 节能减排齐出力

天气转凉,寒意来袭,“菲特”与“丹娜丝”带来的仍笼罩江浙地区,太平洋上新的热带气旋正蠢蠢欲动。不少网友发问,今年频现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吗? 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既是疑问,也是担忧。其实在学术界,气候专家也在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诸多问题。 “目前我们遇到了非常极端的天气,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将来还会不会遇到类似的恶劣天气?”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给出了他的回答。 气候向极端化发展 今夏,高温热浪侵袭中国大地达两个月之久,我国17个省遭遇高温,其强度之大、极端性之强让人瞠目,而同在北半球的欧洲、东亚、北美西部也未能幸免。如果问其直接原因,即副热带高压偏强并且位置偏西,控制范围内晴热少雨,进而形成高温天气。 不过气候系统复杂多变,“实际上,中国夏季高温在1997年已经初现端倪。”丁一汇说,“据气候资料显示,我国夏季气温自1997年以来处于暖周期,表现为气候向极端化发展,即冬季冷事件更多、更强,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更多、更强。” “拉尼娜年是造成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持续和高温热浪的主要原因。”丁一汇分析深层原因,“2013年春夏拉尼娜事件使冷海水更向西扩,东冷西暖的海温分布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使副热带高压锁定在西太平洋和东南地区。再加上2013年春夏北极涛动是正位相,盛行纬向环流,冷空气弱,不易到达中纬和副热带地区,致使副热带高压异常发达和稳定。” 若进一步追根溯源,丁一汇考虑:“今年异常气候可以追溯到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是,不但平均值发生改变(增加),也会使变化的幅度增大,原来很少出现的小概率事件现在都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重现期缩短了,现在正是这种情况。” 最近10年全球变暖趋势减缓 “全球变暖没有停止,气温在波动中不断上升。”丁一汇指着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1850-2012年全球地表年平均温度距平变化(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值)图告诉记者,“全球变暖”趋势并未发生逆转,“1850年到2005年之间,全球升温曲线一路上升,但最近10年,气候变暖趋势有所减缓”。 历经多年研究,气象专家对于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的归因判断,似乎得到了较为肯定的回答,那么“近期全球变暖为何趋缓”又该如何解答?目前学界有不同解释,据丁一汇介绍,得到较多科学家认可的观点是:自然气候变化因子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洋环流等对温度变化产生影响,其中有些因子如海表温度上升减弱可能起到抵消温室气体增温作用。 在丁一汇看来,目前较为合理的一个解释是,海水吸收的热量正从表层海水向中层、深层传递,表层海水的降温部分抵消了人类活动产生的增温效应。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科学家基于模拟计算和部分海洋观测的推断,对于深海区域缺少直接的观测数据,系统回答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而海洋冷水使得全球变暖的速度有所减缓只是暂时的,因为世界各国一直在排放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产生的热量的走向目前还在研究中,丁一汇解释,中层、深层海洋吸收了不少热量,但热量并没有释放。他担忧的是更长远的未来:“海洋存储的热量迟早要放出来,时间现在还不确定,但热量释放后,气候变化可能更加剧烈。” 中国应该采取更严格的措施节能减排 在过去的150年时间里,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8℃左右。全球很多地方发生干旱、水灾、饥荒等,原因正在于这0.8℃左右。 尽管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当前学界和政府方面也已达成共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不能超过2℃。2℃,成为一个临界值,考验着各国的节能减排行动。 “如果能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到本世纪末,根据全世界多家模式预测,气温上升不会超过2℃。如果减排为中等水平,节能行动有所保留,气温上升会在2040年左右超过2℃。”丁一汇指出了节能减排与未来百年温度上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他认为,“如果继续我行我素,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气温也不会客气,会一路飙升,在2040年之前就能超过2℃,到本世纪末可能上升4℃到6℃,气候变化将会更加剧烈。” 丁一汇指出,中国要采取更加果断严格的措施,减少能源消费,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 而中国未来百年降水情况也引人关注。根据全球19家模式预测,在2010到2019年间,雨带不断往北方移动;到2020年至2039年,北方降水仍较强。这种趋势一直维持到本世纪末,将来的降水格局可能会南少北多,过去的“南涝北旱”形势会逐步改变。 “北方的水资源储备可能会得到改善,但同时暴雨洪涝的风险也会增加。”丁一汇指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做好充足准备,防范灾害发生、减少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