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具有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其高质量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全局。今年全国,长江沿线各省市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生态保护、数据共享、航运体系、价值转换、统筹推动等成为今年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议中的“高频词”。
地处长江上游,川渝两地代表委员也颇为关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两地代表团还联合建议全面提升长江上游航运能力,两地不少代表委员还针对长江上游生态保障、绿色低碳转型等议题提交了建议。
“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进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记者获悉,今年全国,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杨光对长江流域低碳发展及系统性保护提交了多份建议,其中一份提出应健全科技、激励、数据三要素,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农业是碳减排的主攻方向之一,同时也能创造碳汇。”杨光认为,要修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缺少转型激励与数据支撑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也是各种经济作物、水产品和畜产品的主产区,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起着关键性作用。在部署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多次顶层会议中,都强调了长江经济带要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恰恰是水稻种植、化肥施用、农业机械能耗和畜牧养殖业。”杨光认为,长江沿线气候特征和资源条件更适于水稻种植,长年形成的种植和消费习惯难以改变,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等关键要素的投入对于稳定和提升粮食产量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较大约束。
杨光指出,虽然目前已有较多成熟的绿色低碳农业新技术、新要素和新耕作制度,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如何控制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替代速度、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极具挑战。
同时,长江经济带农业低碳转型还缺乏数据支撑,也缺乏转型的激励机制。
“数据支撑方面主要面临数据更新滞后、农业碳排放监测成本高、技术发展不充分以及相关人才储备不足等难题。”杨光表示,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来源多样,不同的排放源都需要特定的监测方法,增加了监测的复杂性和成本;在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农业活动也不尽相同,这要求监测活动能够覆盖广泛的地理区域和时间周期,这些都增高了沿线碳排放监测的成本。
“农业经营主体也缺少低碳转型的激励。”杨光认为,当前绿色低碳农产品需求偏低,绿色低碳农产品的高价值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杨光还指出,当前长江经济带缺少农业碳汇的价值实现机制,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纳成本较高,加之长江经济带占农业经营主体地位的小农户在投资绿色低碳农业技术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方面均有所欠缺,这些因素都抑制了小农户的主动转型。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面对这些制约因素,杨光认为,应加速形成长江经济带农业新质生产力,带动农业减排增效。
“主要是应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提高智慧农机、电动农机的普及率,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杨光建议,应在长江经济带畜禽养殖业中大力推广粪污协同管控、精准饲养、改进饲料配方等技术,提高畜禽养殖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杨光还建议完善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激励机制,同时通过设立专项科研项目、建立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汇数据共享平台等举措,提高农业碳汇测算和监控水平。
“应创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差异化支持措施,将地力补贴与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农业降碳固碳措施紧密挂钩,降低农业经营主体采纳绿色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成本。”杨光建议,应提高绿色低碳农产品认证标准的统一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大对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激发绿色低碳农产品需求。
“当前长江经济带存在上海、重庆、湖北三个试点碳市场,建议支持这三个试点碳市场探索建立农业碳汇入市交易平台。”杨光建议,应鼓励工业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利用农业低碳转型产生的碳减帮助企业履约减排目标,也能为绿色低碳转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带来额外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