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中国政府将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在今年全国上,代表委员们对顶层设计的呼声愈发强烈。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生态环境部正在牵头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规划方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表示,要如期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多方合力,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平衡好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关系,面对短期内可能暴露出来的不适应问题,要及时调整相关政策。
箭在弦上
碳达峰、碳中和的影响正在各行各业持续发酵,并在全国期间密集释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集团原董事长王宜林表示,油气行业实现碳中和任务艰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发力,要在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油气行业绿色发展。要在碳中和目标下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感受到压力的还有电力、煤炭、钢铁、建筑等高耗能行业,行业代表呼吁尽快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完善顶层设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利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未来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碳排放控制目标,以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为时间节点,形成倒逼机制。
图片来源/新华社
油气、电力、新能源、建筑等行业代表委员呼吁政府出台政策引导行业转型发展。全国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建议,首先要建立流通的碳市场,逐步缩紧碳排放权,当前碳价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未来实现真正的“碳中和”,碳的定价会越来越高。其次市场化的手段最为关键,要有科学的计算方法,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市场调节,鼓励企业走向低碳、零碳经济。
中国石化的代表委员向全国提交的38份提案和建议中,有14份与“碳达峰、碳中和”密切相关,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进行梳理后发现,除了呼吁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扶持清洁能源的发展是呼吁的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齐鲁石化公司协理员达建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部署及时、到位,要尽快摸清碳排放的底数,加快建立碳排放监控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达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应对挑战
自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明确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点后,减碳之风便已加速刮向各行各业,尤以高耗能产业为突出,清洁能源则站上风口。
中国钢铁工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六位钢铁企业代表委员表示,碳达峰、碳中和让行业感受到巨大压力,将加速行业转型升级进程,建议在专项资金,绿色金融上,支持行业加大投入,优化结构,降低化石燃料比重,同时在评估碳减排效果时,取钢铁价值和排放二氧化碳的比较值,鼓励同等排放下钢材价值更高的企业。
在曹仁贤看来,清洁能源将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行业将因此受益,快速发展,但也要创新,降低成本,让老百姓能消费得起。要看到未来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将影响到电力系统的重构和灵活性的改造,要尽快具备安全稳定的特征,才能替代化石能源。“如果到2050年能源行业要实现零碳排放,将倒逼能源科技界努力创新,加大投入。未来,随着电网弹性的重构,电动汽车、氢能、储能的发展,制约清洁行业发展的问题将能迎刃而解。”他说。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对本报记者分析说,碳达峰、碳中和很可能会带动自工业以来,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发展方式的全局性、系统性的重大变革。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推进相关工作,短期内会暴露出来一些不适应的问题,相关政策需要及时调整。
陈利顶坦言,当前亟须从国家层面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领,统领全国各部门、各地区行动计划,同时开展全民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鼓励公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鼓励社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程监督,提高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有关政策和行动计划的有效落实与实施。
监 制丨王忠宏 王 辉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马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