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地处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不仅是全省生态建设的核心地区,也肩负着长江流向重庆的“交接棒”。 近日,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1月主要江河水质月报,长江泸州段水质类别仍然保持为二类水质,高于三类水质规定。一句看似平淡的“保持”,背后是泸州守护一江清水的“进退”之道和坚持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 58亩磺渣地,种出合格玉米 让酒城泸州成为一座“城在林中、人在花间、行在树下、四季常青”的山水园林城市,是泸州市委市政府擘画的绿色蓝图。为了让这幅蓝图成为现实,在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上,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做好“退”和“进”两篇文章。 “退”的第一步,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泸州市古蔺县石屏镇从上世纪40年始土法炼硫磺,1958年建石屏磺厂,期间扩大生产规模至2004年停产改制。60多年来,排放的磺渣堆积如山,对矿区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致使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明显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粮食严重减产,有的土壤甚至不能用于种植作物。 2012年11月,全国首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之一在石屏镇启动。这一工程总投资430万元,根据石屏镇扎山村土壤污染程度和性质,分别采用土壤酸化改良、化学钝化、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措施,对58亩受磺渣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和修复。 不到两年,石屏镇的土壤污染修复工程通过验收。当年夏秋季节,在试点工程58亩土地上收获了第一季蔬菜和粮食,所种的玉米和高粱采样送检合格,这片土地终于获得了丰收。 据了解,10多年来,泸州先后实施叙永县大树硫铁矿、古蔺县石屏磺厂矿山地质环境等治理工程,使矿区生态环境及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泸县,曾经黄烟漫天、寸草不生的大树硫铁矿,整治后初现山清水秀面貌,有的地段还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公园。 据统计,2006年至2017年间,泸州关闭“小、散、乱、差”非煤矿山企业181个,关闭资源枯竭及高硫煤质煤矿企业127家,淘汰落后产能910万吨。2019年,泸州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6003.2万平方米,复垦历史遗留毁损土地3566.7万平方米,一大批关闭矿井、废弃工矿地生态植被得以恢复,区域环境得到改善。 “进退”有度,电子信息产业正向千亿级产业迈进 逐步“退出去”的同时,泸州引进智能终端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智能终端产业,为泸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填补了泸州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空白。凭借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配套的产业等优势,特别是拥有自贸试验区出口贸易便捷的“加分项”,泸州成为智能终端产业转移的首选承接地。 2016年11月,泸州市启动智能终端产业招商以来,重点围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居、虚拟现实(VR)等智能终端产业方向,构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不到两年,已引进智能终端企业82家,总投资380亿元,其中已投产32家,实现产能510亿元。 2020年,泸州与世界500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牵手合作,开建百亿级中国电子(泸州)产业园项目。不到3个月,生产出第一台“泸州造”长城电脑,填补了泸州信创产业的多项空白,泸州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加快成型。 在“泸州造”长城电脑下线仪式上,中国长城科技集团的40余家上下游生态合作伙伴表达了投资泸州的期待。到去年6月,泸州已经集聚电子信息企业260多家,产品覆盖软件服务、终端产品设计、元器件制造和整机生产等。 做好“进”的文章,还体现在泸州与华为公司的“牵手”上。泸州市政府与华为公司正式签署云数据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后,不到两年时间,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已建成投用,政务云建设和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让泸州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此外,泸州还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泸州制造的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远销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现已被列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世界500强恒力集团在泸州投建的智能化新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也在加快推进。未来,泸州将成为西南地区智能化聚酯新材料及高端纺织制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