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环境数据污染迫在眉睫

近日,一起数据“污染”事件,因“把大楼喷成冰雕”,略显离奇地引发热议。宁夏环保厅官方通报称,当地喷雾抑尘车现场作业时,对一国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所在的办公大楼,进行喷雾清洗,天寒地冻下,造就冰雕闹剧。由于干扰环境监测活动,两名责任人受到行政警告处分。

网络戏谑称,这才是“源头治理”。是操作不当,还是有意为之,暂且按下不表。但干扰环境监测、人为影响监测数据的事实,无从抵赖。令人后怕的是,若非天气神助攻,数据“污染”的恶劣行径与影响,必将更甚。

环境监测的初衷,在于客观真实地记录并评估环境水平。由此形成的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决策的依据。数据因人为干预而失真,最终影响相关决策,终将贻误环境治理时机。自欺欺人的治污模式,只会让我们离绿水蓝天的目标更远。同时,那些规规矩矩投入高成本落实环保责任的企业,被置于高度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最终要么劣币驱逐良币,要么同流合污,市场秩序失范。

实际上,环境监测领域的数据“污染”,并非新鲜事。2016年,西安两国控站被发现利用棉纱堵塞采样器,引发关注,最终7人获刑。早前,《半月谈》报道了“窜改伪造监控数据”“阴阳台账”等七大障眼法,堪称花式造假。至于雾炮车围着监测点转的乱象,也几经媒体曝光。

监测数据造假背后的动机,不难理解。比起实实在在的履行环保责任,干预监测数据的技术成本与经济成本要小得多。掩耳盗铃式数据造假,既能混过官方监管,又能省下一大笔钱,即便被查处,违法成本也常常不痛不痒;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环境水平与治理成效,已成为政绩考核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是从追求发展数量转向注重发展质量的契机,但偏偏有些地方走上了“数据治污”“数据治霾”的歧途。

治理环境监测数据“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有着同样的紧迫性。营造良好生态的前提之一,便是构建良好的环境监测信息生态。尽管我国现行环保法等一众法律与规章,已对环境监测的过与罚,有了明文规定。但要真正遏制数据“污染”行为,还需更周密的考量。守法成本高而违法成本低的矛盾何以破解,如何从技术上尽可能降低数据“污染”的可能性,信息充分公开与公众有效监督怎么保证,环境监测行政管理体制如何理顺……这些都需要更完善的制度设计与更可行的实施细则。

数据“污染”治理,并不比环境污染治理来得容易。

原标题:治理环境数据“污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