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效率不好、硫回收率达不到,脱硫后硫化氢居高不下是小氮肥厂的通病。尤其是目前煤源紧张,煤种杂、高硫煤增多、改造面临资金紧张等因素,更是增加了脱硫的难度,脱硫后硫化氢指标得不到保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有针对性的对现有工艺进行改造,将钱花在刀刃上解决实际问题是每一个氮肥企业普遍采用的方法。从2007年我厂改用“888”法脱硫后,在“888”生产厂家—长春东狮科贸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脱硫系统存在的问题,花了很少的资金对脱硫系统进行部分改造,达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我厂是一个七十年代初期建成的老厂,后经多次改造,目前年生产液氨60kt/年,甲醇20kt/年,二甲醚10 kt/年。由于没有变脱,深度脱硫采用常温精脱硫(T102、T104),气体精炼采用双甲工艺(甲醇、甲烷化)。要保证精脱硫和双甲触媒的正常使用,只好在半脱上做文章,降低精脱硫进口的硫化氢含量,从而保证双甲触媒正常运行。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引进888法脱硫,找准病因,系统进行针对性改造 为了与甲醇配套,在2007年元月份的改造中,脱硫系统只对脱硫塔加大了(以前脱硫塔为Φ2.8米,高22.6米,改造后的脱硫塔Φ4.2米,高32米),设施并没有改变,从氨水脱硫(采用MSQ+对苯二酚催化剂)改为碱液脱硫后,始终调节不好。后选用“888”催化剂脱硫,并联系其技术员到我厂跟踪指导,发现主要是因为脱硫塔增大后,脱硫液循环量太小,喷淋密度达不到(≤35m3/m2);再生槽太小,再生停留时间不够,从而影响了脱硫效率;熔硫回收清液温度高,沉降效果差,影响了贫液质量并使副盐的生成量增加。 对东狮公司技术人员提出的问题我厂十分重视,2007年10月份增加了一台新再生槽(¢4.5×7m)投入使用,使再生氧化停留时间由以前不到10分钟增加至18—19分钟。在2008年元月份的大修中新增两台720m3/小时的再生泵,在原基础上增加一台486m3/小时的脱硫泵,使喷淋密度达到了45m3/m2,增加了近10 m3/m2。在对脱硫再生改造的同时,在连续熔硫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熔硫清液回收也同步进行了改造,熔硫清液先经冷却沉降后到沉降池,再到过滤器后回到贫液槽,保证了回收清液的清澈度,降低了清液温度,减少了废液回收对再生的副反应,解决了废液长期外排对环保的压力,从总体上控制了副盐的生成量,从而保证了熔硫后的正常、稳定。 经过不断的改造后,脱硫系统在以前的基础上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脱硫的消耗在同行业中仍然偏高。在日常检查中发现,脱硫塔带液是造成消耗偏高的主要原因,于是在2009年元月份的大修中,在脱硫塔顶部加装了旋流板,大大减少了带液现象,使脱硫液运行基本达到平衡,各种辅材(888,纯碱)消耗明显下降。见附表:脱硫生产辅材对比表: 类别 年份 888 对苯二酚 纯碱 硫黄 2008年 8~9g/t氨醇 0.42Kg/t氨醇 4.2Kg/氨醇 600Kg/天 2009年 6~7g/t氨醇 0 2.8Kg/氨醇 750Kg/天 2 更新观念,强化日常管理 在使用“888”的二年多时间里,通过不断的借鉴和改造,改变了很多观念,也总结了不少经验,发现脱硫日常管理是相当重要的。 一方面不断完善岗位操作法,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水平;健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员工的随意性;加强对脱硫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地调整工艺指标;定期对脱硫系统测压,以掌握副盐的生成情况。两年多来,脱硫系统的压差始终保持在30mmHg以内,也证明了“888”的优越性。 另一方面,尽可能的改善操作环境,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从工资方面给予适当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确保了脱硫、再生系统的长期稳定。 在我厂改用“888”脱硫催化剂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每一次改进和进步,都是和东狮公司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经过两年的不断努力,我厂脱硫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为我厂的终端污水处理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也为我厂即将实施的清洁生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