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海湖裸鲤传来一则好消息! 通过多年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增加到如今的12.03万吨,青海湖裸鲤从《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由“濒危”物种降为“易危”物种,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降级后,生态链趋于平衡 众所周知,受威胁物种随着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等情况的变化,从而随之调整级别。 “这次降级,确实给青海湖裸鲤保护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多年的保护效果得到了认可,可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北京市朝阳区绿家园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邵文杰说道。他于2012年到2017年发起并参与过很多青海湖裸鲤保护保护的行动。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中唯一的水生鱼类。“它在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青海湖裸鲤的数量减少,会影响到整个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因为大量的青海湖裸鲤会净化湖水水质、调节湖中盐分,还供大量的水鸟捕食,最终形成了一条生物链,让脆弱的生态系统持续了相对健康的水平。”邵文杰解释说。 因此,青海湖裸鲤在青海湖“鱼鸟共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独特、核心作用,对确保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2592吨,增加到12.03万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利益驱使、人为大量捕杀、河道萎缩、繁殖水域日益退化等影响,青海湖裸鲤数量锐减,2002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仅为2592吨。 邵文杰认为,青海湖裸鲤种群的恢复离不开四大手段:一是青海省政府十几年前开始实行封湖育鱼、禁止捕捞;二是青海湖裸鲤上升成青海省级二级保护动物,捕捞则违法;三是进行了很多的人工增殖放流,让种群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四是对栖息地加强保护。 比如,青海省在2017年到2019年之间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对青海湖裸鲤种群的洄游通道进行了打通和修复,让青海湖裸鲤能够通过入湖河流洄游产卵,其栖息地得到扩大。 青海省渔业局负责人也强调,青海湖裸鲤数字剧增,离不开多年的封湖育鱼。青海省先后6次封湖育鱼的保护措施,打造出了“监控一预警—追踪—记录一联证一查处”一整套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同时,青海省还成立了打击青海湖非法捕捞专案组,全力维护青海湖裸鲤种群数量稳定及青海湖生态安全。去年,查获涉渔违法案件37起,其中行政案件15起、刑事案件22起。 青海省还成立了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设立增殖实验站,开展湟鱼资源救护、鱼苗孵化、湟鱼资源监测和人工增殖放流等任务。 此外,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央视每年在每年七八月左右,在青海湖进行直播,让公众可以看到青海湖裸鲤洄游的盛大场面。这不仅提高了社会对青海湖裸鲤的认知,也提高了公众的保护意识。同时,当地也会发起鼓励公众参与的栖息地修复行动。 降级之后,还要持续加强保护 青海湖裸鲤降级之后,是不是意味着不需要保护了?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整个青海湖的生态系统依然不容乐观。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湖流域的入湖河流的水量没有历史上那么稳定,这会不会影响到青海湖裸鲤的繁衍?整个青海湖的生态系统会受到气候变化怎样的影响,依然需要去监测。”邵文杰认为,青海湖裸鲤降级之后,依然要加强对青海湖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尤其要根据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河流的影响,去调整一些保护措施。 例如,青海湖裸鲤在保持足够资源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人工增殖放流频次;栖息地修复依旧要增强,提高青海湖裸鲤在自然界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要积极引导公众的参与,达成真正的社会共识,让青海湖裸鲤保护成为公众参与的一个重要窗口。 邵文杰曾经发起过青海湖湟鱼巡护队,通“巡护+渔政+媒体+公众”这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当时非常嚣张的盗捕气焰。“通过常规性巡护活动,我们能够及时发现盗捕的迹象,青海湖裸鲤的非法盗捕情况逐渐得到缓解。如今听到降级这样的好消息,我感到十分振奋,也很欣慰。” 目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湿地面积持续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明显提高,青海湖裸鲤种群资源进入恢复期,“以鱼净水、以鱼养水、以鱼抑藻、以鱼控草”生命共同体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