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单位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2000型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8万吨/天。运行中NH3-N去除不理想,2月份进水NH3-N平均为32.35mg/L,出水为25.99mg/L,是否提高好氧区的DO值,就能降低NH3-N值?
可提高好氧区的溶解氧,同时将内回流闸门开大,这样使反硝化区的缺氧部分容积减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硝化效果,此外还要考虑碱度是否够等因素。
卡鲁塞尔氧化沟的水力设计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尚未充分探讨的课题。我想主要原因是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机械设备(特别是表曝机)的机械和水力性能(如曝气叶轮形状、转速、浸没深度等)及其运转中输入水中的能量(该能量在充氧、推动和搅拌上还存在着 一个分配关系);还有氧化沟具体的布置形式和沟体设计如渠长、宽和水深、导流墙的位置、形状、是否偏心设置等。将所有这些因素(可能还有上面没有提到的)综合起来,才能得出卡鲁塞尔氧化沟中的具体水流形态和有关参数(如流线、湍流程度、断面流速分布及平均流速等)。由于此问题非常复杂,不知对卡鲁塞尔水力设计方面有何建议?
其实也没这么复杂,氧化沟内的流速与水力停留时间或是氧化沟的容积没有什么定性关系,氧化沟内的流速是控制沟内不沉淀为准,不宜过大,流速太小会使污泥下沉,是通过水下推进器或表曝机来完成的,只是完成流速的设备要根据与池深、池长等来定,不同厂家的设备选型也不尽相同。
能否告知三沟式氧化沟运行管理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他的局限性。
需注意的事项很多,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好运行周期的时间,然后确定周期内各运行阶段的时间。运行阶段应先确定C阶段段时间,因为C阶段是泥水分离时间。还要调整好转刷的浸没深度,使其具有很好的充氧能力和混合推动力,池内的所有转刷的浸没深度要一致。转刷的浸没深度应在静止状态下通过出水堰门来调节,即在氧化沟进水而不曝气的状态下用出水堰门的升降来调节,当转刷处于合适的浸没深度时,出水堰门的开度即为转刷运行时的开启限位。二条侧沟的所有出水堰门开启状态下的限位应该基本相同。应该根据废水的特性和本装置的实际情况,通过试运行来确定日常运行的最佳模式并输入可控编程器,进行运行控制。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该及时调整运行模式,如:因污泥沉降性能差而造成沉淀沟泥水分离困难使出水带泥时,应该增加C阶段的时间,相应减少阶段的时间。二条侧沟出水堰的开闭状态是根据设定的工艺要求自控的,半个周期二条侧沟的切换中,在预设定时,原出水沟的堰门应在另一预沉沟的出水堰门全部都开启后再关闭,以防原预沉沟在出水的初始时间漂泥。自控系统出现问题时,可通过手动控制来运行。手动控制时,各设备的开闭时间和顺序应该严格按运行模式进行,并与自动控制程序相同。污泥负荷和泥龄的计算中的生化部分容积可将氧化沟总容积*总生化时间与总水力停留时间之比。
我公司污水处理站已经运行了近六年,近两个月发生的污泥膨胀一直无法有效的控制,工艺为ICEAS,沉降比为60到90多,但是丝状菌一般,曝气时间一般根据水中溶解氧量来控制,达到5.0到5.6停止曝气;我公司的主要污染物为乙醇,时常会造成瞬时冲击,请给予意见?
这类水很容易引起膨胀,因为可溶解有机物高,N、P不足要投加。
我厂有两条卡鲁塞尔氧化沟,设计日处理量8万吨,现在只运行了一组系统,日处理量4万吨,年后将启用第二组系统,用一号系统的污泥对二号系统进行污泥培养,请说说具体如何操作?
现在已有一组在运行就不用培养了,可在另一组投运前多积累一些污泥引入就可
请从实用性角度谈谈对污水处理行业的自控技术的看法,比如说是卡鲁塞尔工艺呢?
生化处理工艺方式很多的,要看什么工艺,如果是传统鼓风曝气活性污泥法,就没必要自控,只要有液位保护控制和泵等设备的手动遥控控制就可。
卡鲁塞尔氧化沟用自控制当然好,如果有水下推进器,用保护控制就可,如果没有水下推进器,最好用运行控制。我这里说的保护控制就是控制系统(如PLC)根据设定的溶解氧范围,
通过曝气机的开停和转速使溶解氧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运行控制就不同,除了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在曝气机慢速运行或只有个别曝气机运行时,防止污泥下沉,即在曝气机的总体运行状态只满足DO的控制,而不能满足泥水混和时能自动调控。
我们现在是检测2个池,1号是有种泥接种的,但是1个月下来镜检时只发现大量草履虫,发现钟虫的几率基本没有,最多再加上几条线形虫;我们2号是没加种泥,然后进水曝气,一个月后镜检时发现了大量钟虫和一些草履虫等其他细菌,但是2个池的污泥含量都很少,请问现在怎么培养1号池的细菌,怎么增加污泥含量?还有就是曝气池里的溶解氧很高,一般都再9-11之间,6以下的很少,难得出现几次,我们鼓风机已经时开的最小了,而2号池的溶解氧更高,一般都在10-12之间。
二池的情况类似,是营养不足和曝气过度引起的,污泥处于不断增长又在不断自身氧化的状态,所以要严格控制曝气时间,如果无法增加污泥量,只能采用间断曝气,还有营养比的控制等问题也要注意。
对于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它在污泥泥龄以及剩余污泥量的计算应该怎样算才能使实际量与计算量的出入不大,它有没有简洁的计算公式或者说通用公式?
在实际运行中排泥量和泥龄不是根据计算来控制的,形式的活性污泥工艺也一样。
我厂工业污水,印染和化工。现生化池污泥只有1.2g/L。镜检没有发现原生和后生动物,出水不达标,一个星期大流量回流污泥,还是没变化。SVI和SV%都很高,但是看不到丝状菌。请问该采取什么措施?
估计污泥已中毒受损,加大回流量是不对的。应该增加排泥量,并移植先前没受损时排出的剩余污泥或厂的污泥。
一个工业园需要建设30000吨/天的污水处理厂,现有家公司提出“硅藻精土+生化”处理工艺。以前也曾看到关于这种技术的介绍,但是说法相差很大,不知道该相信谁?请发表看法。
硅藻精土用在城市污水处理效果很好,运行费用也很低,工业废水处理要慎重。
UASB法在国内应用很多,但运行的效果也大不相同。究其原因,我想是几个方面:三相分离器;布水系统;保温措施。
(1)采用UASB法时,三相分离器是根据特定污水设计的吗?我见国内有很多专门生产三相分离器的,而u法使用较多是在工业废水方面,不同的工业废水性质不一样是否会影响三相分离器的正常使用?
(2) 三相分离器是底部进水,布水容易堵塞,不知道运行的好的u法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3)厌氧反应在35℃时比较好,u池的保温是如何做到的?尤其是采用钢结构的池体时。u池产生的沼气如何使用?如果u池内的温度达不到要求,考虑加热时应采用何措施呢?
三相分离器一般不会根据特定污水来设计,只考虑其结构对三相分离的效果。布水系统堵塞问题是多孔式布水方式必然存在的问题,工艺上可采用反冲或气冲的方法解决,至于池体的保温一般不需做特别的措施,只需控制进水温度即可,如进水温度过低,可在进水管线上加装汽水混合器,利用蒸汽加热至合适温度。不过在高效厌氧反应器中,我不看好U池,因为相对EGSB和IC来说处理效果较差,对已建的UASB,如果处理效果不好,建议作些改造,如增设内回流管或后面增加沉淀池。
UASB的HRT要求较长,水力负荷太大,跑泥特别严重,长时间的内回流出水带泥较多,反而不利颗粒污泥的形成。不知你如何看?
设置内回流会加剧跑泥的说法不妥,这是有利于颗粒污泥形成的,就是提高剪切力,当然颗料污泥形成的条件和U池的处理效率提高还有很多因素。
我厂采用三沟式氧化沟处理污水,BOD在350mg/L左右,处理后剩余污泥特别多,是怎么回事?跟运行周期有没有关系?
先可试一样,即在不影响泥水分离的前提下,减少C阶段的时间,把减少的时间加给B阶段,如果还不行再采取下一步措施。如果已设置D阶段,也可取消D阶段,把D的时间给B,C时间不变。
我们用的是卡鲁塞尔2000的氧化沟,出水口的溶解氧一般控制在2mg/L左右,最高值控制在3.0 mg/L,进水的水量为3万每沟每天,进水的BOD有时候较低,平均值在50 mg/L,氧化沟的有效容积为14750m3,MLSS一般控制在3000 mg/L,由此得出的F/M为0.0339(不知此值对否),如果此值正确,那么污泥负荷也太低了吧?污泥龄一般控制在15天左右,SV30为15,SVI为50左右,不知该如何进行工艺的调整,来缓解跑泥的现象?
据我判断污泥已老化了。应对措施:增加排泥量,减少供氧量;如果沟里设置水下推进器,曝气机可间断运行。
水解酸化在废水处理中是一个很难说清的处理工艺,对于COD来讲,有的去除率很低,有的去除率比较高,我设计的一个化工废水项目,水解酸化COD的去除率高达40~50%,但需少量曝气。我设计的印染废水处理中水解酸化COD去除率一般在15~20%左右,但色度的去除率很高。水解酸化对PH的要求实际上并没有象资料上讲的那么高,PH在6~10之间均有效果,但在8左右效果应该比较好。
你说的化工废水水解酸化COD去除率可达40~50%,而且需少量曝气,这问题是特例,不能说明就是酸化的实际效果,因为去除的大多是无机性COD,是在曝气条件下被氧化的(因为有少量的曝气),如果不曝气COD去除率会明显下降。
UASB按照三相分离器的原里和作用,是不应该有污泥回流的,但由此而来产生如下问题:
(2)UASB反应器受冲击时引起污泥浓度波动,如何尽快使其恢复平稳?
(3)在排出UASB反应器中无机化的污泥时,如何尽快使其恢复到所需的污泥浓度?
U池如果污泥流失,即使污泥能回流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污泥回流的同时反应器的上升流速也会相应增加,回流量大污泥流失量也大,所以U池大多数是没有污泥回流的。我说的大多数没有也就是说有的U池还是有污泥回流的,因为在U池后又增设了沉淀池,但这样的工艺不多,如果这样还不如用EGSB或IC更好。据我所知,U池主要还是以絮状污泥为主的,加之反应器不高,所以上升流速不能太快,污泥保有量不多,容积负荷上不去。虽然典型的U池没有污泥回流,但出水还是能回流的。
UASB之所以污染物去除效率高,主要是颗粒污泥的作用,而你却说是絮凝污泥,这是怎么会事?
我没有说U池没有颗粒污泥,只是说是以絮状污泥为主,因为绝大多数UASB都是这样,这也是U池容积负荷低的原因(相对EGSB和IC而言),至于为何U池不能象IC一样基本上都是颗粒污泥,且颗粒污泥粒径小、质量高,这就涉及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和条件,这方面我就不展开了,但可以说明一点,反应器上升流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UASB不能完全满足这方面要求。
要控制 UASB污泥的流失是否可采用在上部增加一回流管,控制其回流比,形成内循环?
很好的建议!不过这样的目的主要是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使颗粒污泥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污泥保有量增加。
UASB池内增加回流管但会不会影响水的上升流速呢?
会的, 循环区的上升流速会加快,这也是设置循环的目的,虽然在初期还不能避免反应器污泥外溢,但可使泥水充分混和,也有利于污泥造粒,使污泥保有量增加,一定时间后就可显示出效果。
UASB池增加内回流管,水的上升流速提高,会不会给三相分离器带来副作用?
因为是从三相分离器的下部向底部回流,所以我认为不会影响三相分离器的上升流速。
可是UASB池不设内回流时,如果排泥时泥排多了如何办?
因为污泥不外流的,所以也不存在你说的问题。如果另设沉淀池,污泥就要回流,但回流量的大小也只能反映污泥在整个系统内的周转速率或循环速率,也与系统内的污泥量无关,也就是说如果U池不排泥,无论污泥回流量是大是小,系统内的污泥量不会影响(不考虑污泥增长的因素情况下)。
如果UASB排泥时控制不当,造成污泥流失怎么办?如何恰当控制污泥排泥?
这是运行管理方面的事了,如同好氧活性污泥工艺有“三相平衡”的调节一样,各类厌氧装置的各项运行参数也要根据运行状况来控制的,如泥、水二相平衡的调节,使反应器的容积负荷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容积负荷(这里指污泥所点的容积)是通过排泥量来控制的,也受限于废水水量和浓度。当废水量增加或废水浓度增加时,为了保持负荷平衡,就要少排泥或不排泥,提高系统的污泥量,反之则多排泥以减少系统污泥量。此外还要考虑很多受限因素,如:系统的污泥量过多,虽然可降低容积负荷,但会使污泥的膨胀度增高,影响泥水分离;排泥量太多,则会造成容积负荷过高,使VFA/ALK的比值升高,影响处理效果。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试凑法来确定的,有些方面则靠经验。
我们做了一个工艺,也用到UASB,并且UASB设了出水回流,由于进水量非常小,一天就10几吨水,所以污泥投加到UASB后,污泥悬浮不起来,运行了一个多月污泥都是沉在池底的,而且好像回流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污泥就是沉在池底一米多的位置,后来换了一台循环泵,想加大回流量,可是刚换泵后面的出水就变黑了,我觉得可能是把池底的污泥冲起来了,这样下去会不会把所有的污泥都冲走呢?是不是循环泵的流量太大,把污泥都打碎了呢?
污泥已经无机化了,虽然还不知道你们的UASB池容积多大,但已能推测到容积负荷已小到无法维持的范围了。
UASB中污泥培养究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条件,我所知道的,调试阶段进水一般要求cod在5000mg/L以下,还有pH值一般要求在7-8,营养物质N、P等,还要注意那些问题呢?在调节池里为了使进水均匀曝气是不是对UASB有影响呢?UASB池中上面的水应该是清的还是黑的呢?
这些问题一言难尽的,可参考相关资料。但有二点可说明一下:调试起始容积负荷不能高,要逐步提高,不能光从COD来控制;调节池少量曝气没影响的,这点氧对厌氧反应装置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我厂用A-O法处理含有氨氮的污水,以前运行正常,最近经常在回流沉淀池出现污泥厌氧反硝化,引起污泥上浮现象,污泥流失,影响出水水质。如何解剖?
(2)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以降低沉淀池的污泥层高度,使污泥在泥层的停留时间减少,可防止污泥缺氧;
(3)条件允许的话(不影响缺氧区的缺氧环境)尽可能增加好氧区的溶解氧,使进入沉淀池的污泥不缺氧。上述第一条是为了使进入沉淀池的硝酸氮大大减少,不会发生严重的反硝化,后二条措施是即使有大量硝酸氮进沉淀池,但由于不缺氧也就不易发生反硝化。
目前我厂处理规模为4万吨/日,有两个浓缩池,设计污泥量为5600kgDS/d,污泥负荷为50kgDS/m2?d。但因施工造成两个池的进泥和出泥不平衡且极不容易调整。经常造成一池污泥过多发生厌氧并导致浓缩机负荷过高烧坏电机。
前段时间,在一个浓缩池故障不能及时排除的情况下,采用单池运行,污泥量在4000kgDS/d左右,污泥负荷为61kgDS/m2?d。 在此负荷下运行,该池没有出现因负荷过高而导致浓缩机故障。 单池运行比双池运行管理简单且出泥稳定。 试问,浓缩池的最高负荷可达多少。 最佳的范围又是多少 ?
是管理不当造成的,二池的进泥量可以通过进泥阀调节的,如果象你所说的因施工问题二池进泥量不能调节,那浓缩池的出泥量总可以调节吧,进泥量大,又不能关小,就要增加出泥量,把出泥调节闸门开大,使池内污泥层下降,这样可减少浓缩污泥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以防污泥发酵。浓缩池还可以交替运行,运行管理中的调节手段是多方面的。至于浓缩池的负荷等与污泥含水率、性质等有关,各厂的情况都不同的。
MLSS只是很粗略地表示污泥中微生物量的多少,当然不能用悬浮物的方法测定,因为MLSS包括固定固体和挥发固体二类,固定固体是无机物,挥发固体是有机物+微生物,如果用悬浮物的方法测定。一些溶解性的有机物和游离细菌就流失了。
我们这里有个刚开始调试的处理站,采用SBR工艺,调了两个星期有点效果的时候,水量变小了,现在眼看着微生物慢慢变少,该怎么办?
我们做的一个工程只有处理10吨的生活废水,原来膜生长的情况非常的好,处理效果也非常的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膜全部脱落了,而且现在膜不能再生成,填料上生有一些象红豆一样大小的微生物团。把它撵开是很多的条状的细菌,现在都快一个多星期了,没有任何的改善,想请帮助一下!
排除pH或有毒物质冲击的因素外,可能是曝气时间过长、负荷过低造成。建议减少曝气量,或采用间断曝气试一段时间,此外还要控制好营养比。
因为天气比较炎热,水中DO本来就低,大概在3mg/l以下,但由于在沉淀池中有污泥上浮发生,如果通过降低曝气量来控制的话,会不会影响出水水质?如果可以应该控制DO?
减少曝气量的措施是不妥的,污泥上浮不是曝气量过大造成的,即使曝气量大,大量气泡完全可以在曝气池出水槽和沉淀池进水口前释放掉的。这种情况下减少曝气量会使沉淀池内污泥缺氧而发生反硝化甚至厌氧,加剧污泥上浮。正确办法是增加沉淀池出泥量(降低污泥层高度),使污泥在泥层的停留时间减少,防止或减缓反硝化的发生,污泥层降低也有利于泥水分离。天气热曝气池出水端DO还是稍高些好,3mg/L是正常的。
我现在正在做一个污水处理方案的改进项目,该工艺进水COD约为10000,pH=4。4,水量100吨/天。该厂经过气浮-接触氧化-沉淀处理后COD约为700~800,pH=6.7。请问在原有工艺上如何改进,使出水COD达到500以下(排放标准)。
这类废水虽然浓度很高,采用气浮加好氧工艺还是可以的,并不是任何高浓度水都要用厌氧。检查一下运行管理是否有问题,再考虑改造,在不影响现有工艺的情况下,在技术上采取一些措施完全可能达标的。
用厌氧罐对畜粪厌氧高温发酵20天了还不产气,而且PH时升时降,请帮助分析一下。
VFA过高,还没完全进入碱性发酵阶段,在没有产气前不能排上清液或泥,否则会引起负压。
看到有的工艺(如SBR 法)讲到其因为没有污泥回流而解决了污泥膨胀问题,就感到疑惑了,你是如何看的?
SBR工艺没有污泥回流就没有污泥膨胀的说法不妥,我知道有的资料这样说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Related Posts
- admin
- 2024年5月8日
-
0 min read
- admin
- 2024年2月19日
-
1 min read
- admin
- 2024年4月14日
-
1 min read
- admin
- 2024年3月12日
-
1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