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系规划与流域生态规划

专家介绍

张莉,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工,深圳分公司城建分院负责人。美国马萨诸撒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浙江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加州注册景观建筑师,拥有美国LEED资格认证。

张莉具有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20多年工作经验,擅长项目初期规划、设计到施工各个阶段。多年的切身设计经验及对大型用地规划及生态规划的认识,使之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生态环境设计作品,同时具有很强的管理、运营及协调能力。

近期,张莉出席了2019年首届永定河绿色发展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流域生态规划》的主题演讲,其演讲全文如下:

大家好,我今天讲一下《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流域生态规划思考》。我本人是设计师,也是规划师,专业背景是景观建筑学和建筑学。这么多年,从建筑学做到规划,从景观做到生态,最近做的是流域综合整治。

我带领一个多专业团队,进行多专业的流域整治。在过去几年中,踏勘了几十条河流,做了很多流域规划,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水质、水利工程和生态基流,以及河道内有农田、生态廊道很脆弱等问题。其中大部分河道的防洪标准不够,比如说20年1遇的农村防洪和城市防洪都不够。还有很多的湿地以及河滩地在被过度开发。这是我们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

流域生态问题解决及生态规划需要多专业协同,集约使用土地

我们做了4-5年流域综合规划之后,发现了一些共同点:如果这些规划包括水质、水利、生态栖息地、林业规划等协同在一起,将产生非常好的集约功能,既可以达到生态功能,同时可以集约使用土地。这是我这次演讲的一个主要的主题。

在多专业协同规划中,河流走廊如何提升防洪、实现水质多样性以及绿道等各种功能?如何进行它的量化?我自己做设计的过程中是需要所有都进行量化的,比如河道宽度,面源污染去除到什么程度能达到地表水Ⅳ类等,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跟整个系统关联。所以在我们的规划中,有水利工程师、生态水利工程师、水文工程师,同时还有给排水工程师、海绵城市设计工程师、做模拟的工程师(MUSIC\ MIKE \INFOWORK都会模拟)。同时,我们还有城乡规划师进行土规和各种规划的梳理,景观建筑师进行景观设计,生物学的博士进行生物学、各种动植物的研究以及林业研究。

流域水系规划是生态规划的基础

我们进行多专业工作,大家互相讨论,在同一个框架目标下达成各专业的目标。多年实践之后,发现流域水系规划是生态规划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水利工程师核算一个过水断面作为大家设计的基础,其他设计以这个过水断面为依据。设计过程中,我们会尽量跟政府沟通形成一些大型的泛洪湿地的可能性,在不加高加宽河道的前提下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同时希望保留一些湿地作为动物植物的栖息地和地下水下渗回充。

流域水循环系统示意图

我们经常在做流域规划的时候,会将河滩地甚至包括一些湿地公园囊括进去,变成一个旅游类的项目或者是生态旅游类的项目来进行。作为规划师和设计师,我经常在向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很多建议,包括土地性质的改变、蓝线绿线的改变。我后面讲个案例,从规划的角度来做的时候,跟土地有关联,就会有很多非工程措施去解决这些防洪问题。

宾川项目蓄水湖示意图

图/来自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案例示意图

 

 

宾川项目在云南,我们做规划的时候,水利工程师建议拓宽河道,按标准计算要拓宽10米或者是8米,这是一个提高防洪能力的方案。在规划过程中,政府又同时表达了该区域水资源紧缺,希望能做水资源利用,能否做几个湖。我们规划了一些季节性湖泊,这些湖泊大部分时间是荒草地,季节性淹没区形成不同的湖面景观。我们做了六个湖的研究,推算后发现若这六个湖建成后,我们下游原来的10年一遇或者5年一遇的水利堤防就可以满足20年一遇的要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蓄洪了,我们对洪峰进行了削峰。三个湖做完之后,中游段可以削减洪峰30%。6个湖做完后,整个流域可以削减洪峰50%。所以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对水利工程进行加高加宽。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加宽,但并不是从水利工程的角度加宽。

方案对比图

图/来自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案例示意图

于是我们给政府提供两种方案,方案一拓宽河道,方案二建蓄水湖方案。布局蓄水湖时,我们考虑跟城市建设结合、跟乡镇的位置结合,尽量营造一些有品质的公共空间,形成一些类似开发的理念,比如哪些可以做建设,哪些可以做开发。方案二蓄水湖方案,做不同湖的布局,还能做水资源利用,同时形成季节性的湿地景观、休闲景观。

另一个项目伊川,场地本是一个特别好的河道及大量滩涂地,但其他院的水利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加高的平行堤岸的河道,我看着特别心痛。政府需要接着对河道外的土地做设计和规划。旁边都是滩涂地,没道理不用,我就在规划中又把它变成了蓄洪湖。这样可以将湖的用地指标变成生态用地指标,而不是变成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毕竟它可以当蓄水湖。我们按照蓄水湖核算,大概能消减7%或6%的洪峰。原来政府已经将土地指标变成建设用地指标,如果做成生态类的湖泊去蓄洪,还可以将建设用地指标退回去。城市建设用建设用地指标来用,旁边的湖及水系做生态。这个规划大家都比较喜欢。

江安河项目,有块湿地,我们把湿地跟河流连起来发现可以削减20%洪峰。这些措施和理念,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规划,不仅用在大的河流体系中,也用在海绵城市中。

 

上街项目现状是无法达到1年1遇的排涝标准。为了解决内涝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在排水管的下游汇集地规划了一系列的湖,通过湖去收集溢流。规划后可以看到,溢流点在减少,但是没有彻底消除,但它原来是1年1遇都达不到,我们按2年1遇的52毫米来做infowork模拟及10年一遇来模拟,整个情况有很多的好转。但是管线本身不改造,确实会有很多地方冒出水来形成涝点,这个没有其他措施的话没办法彻底解决。要减少捞点,可以做一些海绵道路,在绿化带里积蓄雨水。目前我国的现状是比较适合做海绵,因为我们大部分的城市管线太旧了,要把所有的管线全翻新,这基本不可能,至少短期内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海口做黑臭河治理项目,地下的管线破损很大,全跟地下水连着的,潮位跟地下水的水位正相关。如果要整个换地下水管线,工程量非常大。这个事情应该做,但不是现在有这么多钱全部做。目前城市大部分的排水系统都是1年1遇2年1遇或者更低的标准,我们如何提高到5年1遇3年1遇甚至国外的15年1遇的排涝标准?我认为应该通过海绵城市组织地表径流、通过地面排水措施去提高排水能力。在这个排水过程中,短时间问题是有点涝,长时间的问题是分到外面排洪系统里,很多时候也是排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建议水排到绿地系统里,同时规划设计一系列蓄滞留湖。如图上所示,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这一条排水沟的排涝功能做到50年一遇。通过计算里面应该蓄多少湖水,留多少开敞式空间做自然排水系统,来进行内涝防洪功能的提升。做河流规划过程中,我经常跟客户宣讲的理念是要做河滨缓冲带,这个理念客户非常支持。

连平项目,这个城市的老城区特别挤,极度缺乏公共绿地。我向政府建议,要在老城区增加公共绿地,同时也要在新城规划中增加绿地。很多城市规划师就画一个窄窄的平行蓝线绿线,蓝绿线使城市与河道并未紧密关联,也没有增加河道两边绿化,功能就是一个直直的岸,大家不能游玩,也不能亲水。

自然河流廊道示意图

而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我跟政府建议,是否可以改掉原规划中河道边上一排房子,将建设用地变成非建设用地,变成防洪的河漫滩,这个河漫滩同时可以提供市民休闲功能。

原标题:流域水系规划与流域生态规划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