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是园林的灵魂

内容摘要 中国园林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始终是沿着师法自然和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始终是伴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为了弄清园林与文化艺术二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下面我将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回顾……
一、中国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园林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始终是沿着师法自然和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始终是伴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为了弄清园林与文化艺术二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下面我将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回顾。
(一)初始阶段
从先秦至两汉算是初始阶段。殷周时期修建灵台、囿、圃,可以说是园林的萌芽。这时整个社会已进入农耕为主的时期,生产力很低下,对自然现象中的风雷雨电水火的生成不能理解,但常受其灾害,就以为上天有神在主宰,即所谓的雷公电母风婆火神等,就对天产生了一种敬畏心理,就很愿意接受天的旨意,按其旨意行事,天神是住在很高的地方,于是就筑起了灵台。古时所筑之台究竟有多高,因多已被毁很难找到准确的数据,西晋时孙楚在其所著《韩王故台赋序》一文中对台有所描述。“台高十五仞,台楼榭泯灭,然广基似于山岳”。孙楚写此赋序时,该台已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但仍有二、三十米的高度,可想当年会是很高的。在修筑灵台的同时还有灵沼,沼就是水池,也被人们认为有神居其中,所以也被列为祈祷之地,灵台、灵沼之旁自然会有树木花草禽兽,随着农耕的发展,天子、诸侯为了游猎和生产的需要,便利用台、沼四旁之地放养禽兽、种菜,为了防止禽兽外逸和不扰民,还在一定的范围修起了墙或藩篱,这就是囿和圃。灵台不仅是祈神之所,其造型属于团块美(埃及的金字塔也属于团块美),符合审美要求,很有可赏性,还可供游猎活动,就久盛不衰地兴建起来,逐渐形成了园林的雏型。从雏形的形成可明显看出是和敬天文化、农耕文化和审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
初始阶段的园林发展到秦汉时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汉武帝在秦上林苑旧址上扩建的上林苑。
上林苑规模十分庞大,南倚终南山,北临渭水,地跨现在的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等地,把所谓“关中八水”即霸、浐、泾、渭、沣、镐、潦、渘等水都含于其内,苑的围墙长约三百多里,面积之大算得上是空前的。
苑内还有天然的湖泊、人工湖泊十多处,其中太液池为一池三岛,系模拟东海三座仙山,是中国“一水三山”造园手法的始祖。还有一座昆明池,是供练习水战、游览和模拟天象的地方。
苑内动、植物极其繁多,据《汉宫旧仪》记载,皇帝一次祭祀和宴宾就从苑内提取鹿千枚,此外还有大型马厩三十六所,养马三十万匹。苑内人工栽植的花木甚多,据《西京杂记》载,远方进贡的树木花草就有二千多种,上林苑俨然是一座大型植物园。
苑内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十二处,其中建章殿最大,上文所述太液池即在此宫内,十二处宫殿按功能分,有的属于处理朝政的朝宫,有的属于离宫,有的属于大内御苑。
苑内有苑三十六处,也就是还有三十六处园中园。此外还有台、观多处,台是沿袭先秦筑高台的传统,如神明台就是供通神明、查符瑞、候灾变之用的。观是供观景之用的,如远望观、鱼鸟观、走马观等,从其名可知观是供观看鱼和马术的地方。
汉武帝上承文景之治,稳定,经济繁荣,他本人又是个很有雄才大略的天子,文化军事都有很大成就。司马相如、司马迁、张骞、李延年、卫青、霍去病等文人武将都出在那个时代。汉武帝在位54年,缔造了一个以汉族为核心的、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当时所以能出现气吞山河,规模巨大,功能众多的上林苑,就是用园林艺术再现其宏伟成就。
从上古时期的灵台、灵沼发展到西汉时期的上林苑,确有很大的进步,表现为从敬神发展为求仙;从简单狩猎耕作发展为游乐观赏居住;从简单的修筑台沼发展为能够把山、水、植被、建筑造园的四大要素兼容并重,发展成为具有皇家气派的园林,表明文化艺术有了较前更大的发展,这一系列发展,为后期的园林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园林总的说有失之粗糙之弊,艺术性不够强。
这一时期从权属上说,虽然也有少量王侯的私家园林,但都是模拟皇家园林的作法,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全面兴盛阶段
这一阶段上起魏晋下至唐宋,是中国园林蓬勃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色之一是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一统帝国的衰落和少数民族的入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士大夫和文人产生了及时行乐和隐逸的风尚。如一世枭雄曹操都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刘伶等七人淡薄名利,隐居竹林,诗书自娱,被人称为“竹林七贤”。社会上出现这些和当时的、经济、文化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衰落,豪门兴起,豪门仕族为了争豪夸富,也为了过奢糜安逸的生活,争相建造私人园邸;当时儒道玄学并起,打破了儒家一统的局面,道家崇尚清静无为,玄学家崇尚自然,而园林最富自然情趣,许多人受了道玄两家思想影响,都建起了私家园林。文人隐逸之士在喜爱自然和逃避世俗方面尤为突出,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四十一位文人聚集在绍兴的兰亭,举行修禊活动,实行曲水流觞,依次饮酒咏诗,将所咏之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书写了序言,就是流传千古的书帖《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序言的一开头就描述了修禊所处之地的景致是“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对山景的简单描述,道出了王羲之等人对自然情景之喜爱。陶渊明除了有《归去来辞》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脍炙人口的诗文外,他在《归去来辞》中还有一段描述其小园的词句:“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留憩,时矫首而遥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而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从这首清新隽雅的诗文中,可想而知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文人是如何钟爱自然淡薄名利,又是如何以其喜爱向往之心情来营建其园林的。不仅文人雅士建造田园式的私园,连富可敌国的大富豪石崇,也建了一座富有山林情趣的金谷园。潘岳对该园是这样描述的:“回溪萦曲阻,峻阪落威夷;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栏泉龙鳞澜,激波连珠挥。前庭树沙棠,后园植乌椑,灵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梨;饮至临华沼,迁坐蹬隆坻。”大富豪石崇整天过着奢糜的生活,竟然也建起了如此清雅的园林,当然是附庸风雅之举,但也可见热爱自然之风影响的深远。从以上数例可清晰看出,及时行乐的思想,隐逸的思想和热爱自然的情致,主导了当时私园的建设,这样的私园数量很大,不仅开了后世文人园林之先河,也对后来的皇家园林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这一阶段的特点之二是诗词书画与园林的融和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境界。
唐宋时期是诗词书画最为发达的时期,唐太宗时稳定,实行轻徭薄役,与民生息,经济走向繁荣,古称贞观之治。盛唐时期,在稳定,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文化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除了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外,还吸收了不少西域文化。当时在文坛、诗坛和书画界,先后涌现了王维、李白、杜甫等一系列大诗人,出现了王勃、韩愈、柳宗元等一批大文人,书画界出现了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吴道子、李思训等一大批名家,灿若群星。当时政府开科取士,很多文人得以进入仕途。文人做官有了钱,为了能够有个自娱和接待宾客的场所,也为了致仕退休之后能有个诗书自娱的清静环境,就都纷纷修建起自家的园邸。大诗人白居易就很爱建园,居官杭州时整修了西湖,筑了白堤,沿堤种了树,建了亭阁,成了个风景区。在九江当司马时,建了庐山草堂。后来在洛阳的履道坊又建了宅园,园建成后还写了篇记述其园的韵文《池上篇》,文中说:“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青鹤唳之夕,拂扬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间者久之。曲未尽而乐天陶然,已醉睡于石上矣”。白居易字乐天,从其记述中也可略窥其豁达乐观的性格,他的这种性格自会融进建园的设计。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参与了建园,把泉、石、岛等处分别命名为愚泉、愚池、愚岛、愚堂、愚亭、愚溪、愚沟,这些命名表示了他是‘以愚获罪’遭致贬谪。大诗人王维建有辋川别业,其中有二十个景点,有山、岭、坞、湖、溪、泉,植物相当茂盛,建筑不多,从其所提如文杏馆、斤竹岭、柳浪、白石滩等名称即可知风景一定很秀美,王维工诗善画,他所营造的辋川别业当然会是很有诗情画意的。这时的文人园林已从出世隐逸转为入世养性。
宋代的园林之多创了历史记录,北宋的东京,文献登录的皇家、私家园林就多达一百五十余个,寺观园林、衙署园林、茶楼酒肆附设的园林更是无计其数。南宋的临安,不仅有皇家建的御园,私家园林更是精华汇萃,形成了“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是孤山”的盛况。当时临安享乐的风气很盛,以至有人慨叹“暖风吹得游人醉,误把临安当汴梁”。
唐宋时期把中国园林推向了第二个高峰。
唐在长安及其附近建了不少皇家园林,如三苑、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九江宫、曲江池等,唐长安的皇家园林都是宫苑合一。如兴庆宫的规模稍逊于三苑,是唐玄宗当太子和太上皇时所住之地,就是北宫南苑。李隆基常和宠妃杨玉环游玩于此,杨贵妃喜爱牡丹,苑中有座沉香亭,是用沉香木构筑的,亭前植有各色牡丹,一次玄宗和贵妃赏牡丹时,召李白来赋诗助兴,李白当即挥笔写成千古名篇《清平调》三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家谁想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名苑得此名诗,声名更是大振,至今西安仍有兴庆宫公园。
宋徽宗亲自主持建造的艮岳一反宫苑合一的作法,把艮岳建造成一个专供游赏的园林。艮岳除这一特点外,在筑山、理水、建筑和种植花木方面,较之前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筑山:艮岳本是一块平地,为了仿凤凰山就人工筑了一座大山。山基是堆土起势的,为了显现山峰的高耸、悬崖的险峻和沟壑的纵横,就以大量山石堆叠而成。他所选用的不是一般石料,而是专门从灵壁、太湖一带搜罗来的,不但质地秀美,而且姿态千奇百怪。艮岳又名寿山,其主峰高九十步,上建介亭,主峰之南又有两峰并峙,是为客峰,东南面建有芙蓉城是为余脉,这样的布局很符合山水画所说的“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客山拱立,主山始尊”的绘画理论。寿山山上蹬道盘纡萦曲,需要扪石而上,遇有山绝路隔之处,又以栈道相通,周环曲折,令人如行蜀道。山上布有千姿百态的巨石,徽宗一一赐名,如万寿老松、金鳌、玉麒麟、伏牛、留云、宿雾等等。叠山所需之石料及花木都需各地贡奉,名之为“花石纲”或“折粮石”。寿山所用的太湖石不仅形态奇特而且体量巨大,如一块赐名为“神运”的巨石,专门为之修建了一座亭子,亭高五十尺。
理水:寿山自园外景龙江引水入园,人工造成溪、河、沼、湖、涧、瀑、潭等完善的水系,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很符合画论所说“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
植物配置:园中有乔、灌、藤
建筑:楼堂亭馆约四十处,其中有些造型新颖,如‘书馆’是内方外圆如半月型,“八仙馆”是屋圆如规。其他多数建筑于造景需要之处,如山顶建亭,水畔建台榭,山坡建楼阁。这些建筑既是点景,又是观景的需要,使整个园景富于诗情画意。徽宗赵佶工诗善画,又笃信道教,由他审定的规划设计,监造的艮岳,能够形成一个高水平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自是情理中事。
在这一时期寺观园林也有了很大发展,寺观园林所以能够得到发展,一是因佛道两家都是力主出世之说,喜欢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建寺观,以接近自然远避尘世;二是因佛道两家日趋世俗化,为了吸引香客和游人,也需要建造园林式的寺观,所以就蓬勃地发展起来。
(三)成熟阶段
从唐宋至清,历史又发展了一千多年,到了清朝的康、雍、乾时代,园林已臻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园的规模渐小,工艺却日趋精致。此时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皇家园林遍布各地,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造园水平之高,都超越了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从造园的风格上看,已形成了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派;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派;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方派三大园林派系。
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建成,是中国园林已臻成熟的典型代表作。
圆明园是圆明园、长春园 、绮春园三园的统称,历经康、雍、乾、嘉、道五位皇帝的建造,历时一百多年,占地五千多亩。圆明三园水域约占一半,是平地起园,水景为主。全园共有大小建筑一百二十余处,是个宫苑合一的园林,有景区景点一百二十三个,是个集锦式的园林。全园的建屋、堆山、理水和植物配置,都达到了极为精致的程度。如建筑,按功能划分,有宫殿、住宅、戏楼、市肆、藏书楼、陈列馆、庙宇、船坞码头及后勤用房,如按造型分,则大大突破了官式规模的束缚,广征博采南、北方民居形式,而且出现了许多从来未见过的眉月型、万字型、工字型、口字型、书卷型、田字型等千姿百态小巧玲珑的园林建筑,最为高超的是在院落的组合上极尽其所能,全园一百二十余处建筑群落无一雷同。全园把建筑、山水、植物融糅为一体,全园山复水转层层叠叠,有堆景、透景、障景,变化中有联系,形成动景。特别是全园的水系,有开有合,联为一体,既便于游览观景,又是通行的航道。西方人把圆明三园称为“万园之园”,此言不谬,它确实是平地造园的一处杰作。
清朝时期为什么能把园林推向这样的高度?首先是由于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康乾之治历来被推为能与贞观之治相媲美,是所谓盛世。当时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治理,呈现出国富民殷的兴旺景象,这就为园林及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是由于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文化素质高,这一点很重要。康熙在书法、绘画、历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乾隆更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写诗之多,书法流布之广,算得上是个多产作家。两位皇帝所以能成为造园的高手,是和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分不开的,只有自身文化素质高,才能有高境界的立意。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能广征博采。康、乾二帝虽出身满族,但很善于学习引用外族文化,在园林建设方面就表现得很突出。康熙曾六次南巡,乾隆也六下江南,他们每次出巡都携带画师,遇到喜爱的景区,就让画师画下来,以备建园之用。圆明三园模仿外地的景区就不下四五十处。如安澜园系仿自海宁的隅园,如园是仿自南京的瞻园,狮子林是仿自苏州的狮子林,坐石临流是仿自会嵇山阴的兰亭,南屏晚钟、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是模拟杭州的西湖十景,园北墙内有一条时开时合的河道,沿河建了些房屋,形成水村民居的景色,是取意扬州的瘦西湖。正是由于荟萃了众多名园又有所提高,加上河湖水系、岗、岛、阜堤遍布全园,植物丛茂,就呈现了烟水迷离,自然情趣浓厚的景色。乾隆还在长春园中建造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建筑与泰西水法,虽然结构造型是欧式的,但在装饰方面也巧妙地使用了中式手法,开创了在园林中引进西方建筑的先河。正是一系列引进遂使圆明园成为举世公认的“万园之园”。
可惜的是这样一座举世名园,1860年竟被英法强盗焚烧抢劫一空。
以上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用较多的文字叙述三个阶段,不仅是为了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为了探寻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