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严格限制交易的树种新增到220多个,我国木材进口存在较大安全风险。从4月1日起,我国在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正式启动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国内木材生产将实现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向经营利用人工林方向的全面转变,供应压力更加趋紧。
为更好保障我国木材安全,缓解珍稀树种及一般树种大径级材结构性短缺,我国探索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在去年试点示范的基础上,今年国家林业局将划定1500万亩国家储备林。
森林供给难以满足生态安全与木材需求
目前我国森林有效供给既难以满足国家生态安全需求,也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木材安全形势总体不容乐观。
生态产品与木材供给双双短缺。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1.63%,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我国用仅占世界5%的森林面积和3%的森林蓄积,支撑占全球23%的人口对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的刚性需求,对森林资源压力巨大。
木材消耗量与进口量双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国和第一大木材进口国。木材消耗量已由2001年的1.19亿立方米增长到2012年的4.95亿立方米。按世界人均木材消耗水平的80%测算,到2020年,我国木材需求将超过7亿立方米。而我国的木材进口量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原木、锯材进口量已占国际贸易量的1/3以上。
重点解决最紧缺的大径级木材资源
基于这样的形势,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的要求。国家林业局编发了《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25个省区建设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2.1亿亩。基地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木材供应能力9500万立方米,初步缓解国内木材供需矛盾。
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闫振介绍,2012年,我国启动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示范项目,截至2013年11月,在7个示范省区共建成基地530万亩。
在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提升木材供给能力的基础上,为缓解我国木材供给结构不优、珍稀树种和一般树种大径级材结构性短缺问题,国家林业局在《规划》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提出构建契约管理、代储代管、动用轮换和动态监测的国家储备林制度,确保储备规模、品种、结构、总量平衡,实现“平抑价格异动,应对市场预期,满足国家急需”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实现年动用1000万立方米大径级木材的储备能力,大径级原木储备率达到10%—15%。
闫振介绍,2013年,国家林业局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在7个试点省区优选30个重点国有林场承储,首批划定87.5万亩国家储备林。在示范建设基础上,2014年国家林业局把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范围扩大到15个省(区、市),将以国有林场为主体,优选中近熟林资源,划定1500万亩国家储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