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显示,生产出来的塑料包装,只有14%被回收,被同级回收利用的塑料包装只有2%。
也就是说,大多数塑料的最终去向都是进入垃圾填埋场、焚烧场或者是流向环境,造成污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当前趋势,未来20年,塑料产量仍然会翻一番。
在摆脱塑缚总干事郑雪看来,虽然这些方法是塑料污染解决方案的重要举措,但仅靠对废弃塑料后端的回收或污染治理,没有办法有效地阻止塑料垃圾的继续泄露,也没有办法根本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当前,全球塑料污染的扩张速度远快于防治措施的落实速度,塑料生命周期碳排放显著。”郑雪表示。
根据皮尤慈善基金会与某环境智库2020年发布的报告《打破塑料浪潮》显示,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措施来应对塑料产量和消费量的预期增长,预测未来20年海洋塑料垃圾的数量将是2016年的3倍,从1100万吨增加到2900万吨——相当于全球每米海岸线上都有50公斤塑料。
报告《打破塑料浪潮》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建议“系统性改变”,即除了增加废弃物的收集和回收能力、清洁材料替代等源头减量措施之外,要重视可循环、重复使用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循环、重复使用模式?它和人们日常行为中的自发循环利用,是一个概念吗?大规模推广循环、重复使用模式,优势到底如何?
据了解,业内所探讨的重复使用模式,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对“重复使用”的界定,它应该至少具有以下特点:同一个包装保持原来的功能和形态,包装被设计为反复使用,有系统支持包装的重复使用。
目前,被视为大规模“重复使用”的案例包括饮水机桶装水、快递循环箱以及在国外流行的外卖循环杯等。而被视为重复使用模式可推广的重点领域,正是塑料使用体量巨大、规模增长迅速的快递、外卖行业。
这也正是“助力双碳目标——探索快递外卖可循环与绿色包装推广论坛”聚焦的所在。
据了解,目前快递行业可循环包装规模化应用已经有一系列实践与成效。深耕循环包装领域的知路科技,是一家融合上下游产业链向用户输出绿色循环包装解决方案的技术公司。其技术研发总监郭鑫介绍说,其公司研发的循环快递箱,可多次使用,其单次使用成本比传统包装要降低30%以上。中通集团也与其签订供货合同,按中通投放50万个循环快递箱计算,所购快递箱每个月能循环使用5次,一年可节省3000万个纸箱。
但是,面对消费者参与意识低、末端基础设施差、标准化问题缺失、周转率低等多个循环快递包装应用难题,如何才能实现破局?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建议,“一是对快递包装的产废特征进行识别,实现精准管控;二是对循环共享等不同治理路径进行比选,量化全链条的环境影响;三是对责任主体进一步认定和明确。”
京东物流青流计划项目负责人段艳健认为,首先要在标准化和共享上去解决,“除了尺寸之外,还需要在版面上取消定制,以便实现循环包装在企业间流转。”
复海董事长严海影表示认同,“标准化是必须进行的一个阶段。”作为上海市第一批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单位之一,复海在试点过程中除了在物理性能、包装结构角度进行考虑,也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去实现系统的解决方案。
郭鑫说,“通过电子化的追踪将箱体作为载体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是循环快递箱进一步升级的重要方向”。
但是,由此带来的外卖业包装塑料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根据杜欢政团队与中国石化日前共同发布的《外卖业包装塑料环境影响及回收循环研究报告(2021)》研究发现,2020年全国通过主流互联网外卖平台共消耗(废弃)57.4万吨塑料,五年时间增长10倍之多。
如何实现整体突破?杜欢政提出,应构建外卖包装的循环利用体系,“要从材料到包装、到餐饮企业、到外卖平台、到消费者、到回收企业、到处理企业……构成一个全产业链参与的塑料闭路循环”。同时,杜欢政建议,分行业、分场景、分品类地推出塑料闭路循环试点示范,如在高校和写字楼等相对人流集中的地方率先推动外卖包装循环试点。
不过,包括可循环餐盒在内的外卖包装循环面临成本、安全性、接受度等多方面障碍,突破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据了解,目前,欧洲各国发力推行的可重复使用政策中,将目光放在了相对容易的领域,如奥地利和德国将重复使用模式化目标放在饮料包装上。相对其他产品包装而言,玻璃瓶包装更容易实现重复使用和重复灌装。
作为探索与推广循环可重复使用模式的重要一环,企业的作为至关重要。国内外卖巨头美团推出青山计划,目前已经形成了“纸质、降解塑料、易回收易再生”三类绿色包装推荐名录,共计纳入101家生产企业的161个产品。2020年至今,美团针对中餐、茶饮等应用场景孵化了两批次30款绿色创新包装,累计投放191万件供餐饮商家使用。
除此之外,产业链的其他各方也需协调配合,同时配以政策、法规、标准的支持以及公众的认同和参与。只有行业、政府和公众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塑料污染治理才能迎来真正的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