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到2025年将建成星级绿色建筑千万平方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庄严承诺。和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住房,其实是个隐藏的碳排放“大户”。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2018年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
住房何时能实现“绿色低碳”?日前,重庆市住建委发布《重庆市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到,到2025年末,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建成星级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
多建一些草坪、多种些树,高投入、高智能化就是绿色建筑吗?
“其实不然,绿色建筑在我国有明确的定义。”重庆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该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从概念上来讲,绿色建筑主要包含了5点:一是安全耐久,主要是建筑的安全耐久性能;二是健康舒适,强调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三是生活便利,主要是满足人们在建筑中活动、日常出行的便利性;四是资源节约,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五是环境宜居,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营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只有做到了以上5点,才可称之为绿色建筑。
记者还了解到,在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明确了绿色建筑标识式样,由牡丹花叶、长城、星级和中国绿色建筑中英文构成,体现中国绿色建筑最大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更具山城特色
与普通建筑相比,绿色建筑节能水平更高、资源消耗更少、生态环境更好、节水效果更明显。在建材生产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建筑拆除的全过程中,绿色建筑的碳排放都更低。
而在重庆,绿色建筑更具有山城特色。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悦来生态馆,就充分利用了重庆地势崎岖不平的特点,在建造时依山就势,形成了半地埋式建筑,实现了天然的“冬暖夏凉”。
“通过地源热泵系统,充分利用地热,冬天提升室温,夏天也能带走不少热量,有效节约空调能耗。”重庆悦来投资集团基础设施事业部主任刘恭德表示,生态馆内从一楼到三楼,有地源热泵系统的直通管道,他们利用高低差形成穿堂风,也为建筑提供了自然的通风系统。
在悦来生态馆的屋顶,阳光透过玻璃洒入室内。然而这并不是普通的玻璃,而是可以自动遮阳,阻隔90%以上的红外线、紫外线,调节室内温度的“智能热敏玻璃”。
“我们可以对每一块玻璃设置特定的‘记忆’温度,当外界温度超过‘记忆’温度时,玻璃雾化,温度降低后,玻璃就会恢复透明状态。”刘恭德说,夏季,通过玻璃自动雾化,室温能降低4-6摄氏度。到了冬季,智能玻璃又转化为透明状态,让更多温暖的阳光进入室内,室内温度可以上升2-3摄氏度,不仅给人们带来舒适体验,也为建筑“添绿”“节能”,保温程度增加,冬季也减少了使用空调带来的能耗。
生态价值高发展潜力大
事实上,早在10年前,重庆就已经开始了对绿色建筑的探索。
2011年9月,国家首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后勤工程学院绿色建筑示范楼项目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验收,这是重庆最早的一批绿色建筑之一。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1609平方米,采用了自然通风、智能遮阳、墙体自保温、太阳能发电、土壤源热泵、中水回收利用、光导光纤照明、楼宇自动化控制、废弃物回收利用等20余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建筑实现节能率79%、节水率58%、非传统水利用率37%,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2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74吨。
“该项目每平方米成本增加475元。”该校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但是项目运行一年,电费省下近117万元,水费省了4万多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相关负责人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曾表示,绿色建筑在发展中仍存在市场推动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建筑成本投入高就是问题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同一建筑物,绿色建筑额外增加费用占总投资的2%,初始成本比传统建筑高5%-20%。
但不可否认的是,绿色建筑日益成为人们和社会的期盼。按照我国计划,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要达到70%。如何让绿色建筑发挥出社会效益、企业效益、金融和投资者效益、业主效益,或许会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命题。
“十四五”期间,重庆将以广阳岛、科学城、智慧园、艺术湾、生物城等为重点片区,开展高质量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引导建筑绿色低碳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末,绿色生态城区内实现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0%。其中,一星级绿色建筑以上面积比例达到100%,二星级绿色建筑以上面积比例达到40%,三星级绿色建筑以上面积比例达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