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徐俊华周迎久
一家企业为处理年产4万多吨的副产品氯化氢犯难,另一家企业则年需10万吨氯化氢做原材料。一条管道把两家企业连接起来,实现了上下游产品的无缝联接。位于河北省渤海新区的沧州大化TDI厂区与河北金牛化工PVC厂区氯化氢循环利用项目,以市场价格计算,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
围绕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目标,渤海新区突出绿色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在产业科学发展上做出了新文章。
诸多一体化能否办到?
明确发展定位,筑牢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之基
渤海新区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了产业总体规划,并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推行了《渤海新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方案确定在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装备制造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等产业园区建设中,要按照产业设计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要求,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最大化利用。
渤海新区建立起了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机制,组建了专家组,与管理机构一道对新建投资项目进行能源对标评估审查,把好产业项目的准入关。新区对投资项目能耗达不到行业先进水平的,不管投资额多大,预期效益多高,一律不予批准。据介绍,两年来,渤海新区预审淘汰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有19个。
与此同时,渤海新区通过组织“环保利剑行动”,把好产业发展的“环保关”,对30多家治理无望、整改无效的小企业和落后产能企业,采取了停业整顿、限期整改或取缔等强制措施。同时,加强环保监控手段,对开工生产和在建企业安装电子监控装置,实现对企业污水排放的全天候监控;投资8亿元,加强了污水处理厂和危废处置中心建设,对污水和固体废物进行有效治理。
构建四层循环产业链
企业内部、企业间、园区间、新区4个层面,打造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
通过推行企业内部生产环节间以节能、降耗、废物再利用、零排放为内容的循环模式,实现企业内部的“微循环”。渤海新区的临港化工公司8万吨三聚氯氰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盐,经过去杂质处理回收,可作为公司1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的原料,每年可节省原料资金2000万元。
渤海新区利用产品的关联性将相关企业聚在一起,使资源、产品、废弃物在企业之间循环利用,形成产品流或废物流,构筑起企业间的“小循环”。国华电厂整体煤气化循环多联产项目,利用其主要产品一氧化碳和氢气串联起多个下游产品,辐射全区多家企业,就是企业间“小循环”的成功范例。
渤海新区还通过做好各个园区之间的规划,引导产业延伸和耦合,使资源在不同企业、产业之间充分利用,实现园区之间的“中循环”。渤海新区目前建设的冶金园区——装备园区——汽车园区的关联度很强。不同企业和产业之间,在共享各种资源的基础上,能大幅度节约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最后是建立起新区整个层面的“大循环”,把所有工业生产产生的有机污染物、二氧化硫、废渣、废水等排放物进行综合利用,实现废物、有害物不外排。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采取政策激励、资金扶持、技术保障、项目储备和考核监管措施
渤海新区出台了促进企业强化节能环保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投资准入、财税优惠、价格调节、土地供给等政策,激励企业自觉节约并循环利用资源。加大对列入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示范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近两年来,共核拨1.8亿元资金对循环经济项目进行扶持。
新区还建立了专家库,储备各类专家42名,同时建立起节能技术进步项目库,储备项目32项,其中申报国家节能技改财政奖励的4个项目已列入实施计划。与此同时,渤海新区还对循环经济企业进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实行星级评定,根据考核情况对企业兑现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