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之治看兰考之变

 

黄河宁,天下平。

位于河南省东部的兰考县,与黄河有着横跨千年的爱恨纠葛。这条大河自古浪淘风簸,既滋养了这片土地,同时以频繁的溃决和改道,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经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治理,这条曾游移不定、肆意咆哮的“忧患水”,已成为一条真正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来到兰考县东坝头镇,黄河大堤巍然耸立,低吟的浪花携着远古的风,顺着“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大弯奔腾北上。不远处的二坝寨引黄调蓄工程,处处苜蓿青翠、泡桐如海。这是兰考“全域水系连通”的重要抓手:项目从黄河取水,经过蓄池沉沙变成清水,通过科学调度引黄灌区干渠上的闸、坝,确保全县水满沟渠——顺着小宋段北沙河流淌,解决了庄稼的“吃水”问题;引到惠安街道何寨村,灌溉了“万亩梨园”;远在最东边的许河乡苦水区,也不再为内涝和干旱发愁……

很难想象,这个绿树成荫、沃野千里的新兰考,曾是个“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劳动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的地方。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而兰考正处于典型的“豆腐腰”地段,历史上这里决口甚多,其中1855年完成最后一次大决口大改道,4省700多万灾民流离失所,也加剧形成了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启了治黄新篇章,其中1962年,兰考县委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治理“三害”,初步改变了兰考的面貌,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焦裕禄精神。

秉承着焦裕禄精神,兰考人心里装下了一个梦——“敢教日月换新天”,不仅要确保黄河岁岁安澜,更要走出治黄脱贫“幸福路”。从1958年建成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到先后修建东方红提灌站、东坝头提灌站、丁圪垱提灌站、三义寨新闸等工程,再到今天基本构建起“一核三带、三河五渠、三环多点”的水生态建设格局……如今的兰考,真正实现了黄河水“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排得出”,人们在享受河畅水清的同时,也日益感受到随着水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含绿量”越来越足,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古老黄河发生沧桑巨变,从“中华之忧患”变为一条利民之河、安澜之河,是党民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历史缩影。特别是党的以来,习总指出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深刻阐释了关于黄河长治久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蕴含的一系列思维方法,对我们全面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依南岭,南临南海,河网密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致使广东台风、暴雨、洪水、内涝、局地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也要求我们从治黄实践中挖掘经验智慧,持续筑牢守护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屏障。只要我们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围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节水治污、防灾减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就一定能全面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