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赌赢了山东这事儿喜闻乐见

1.26亿元!

现实版“鲁豫有约”时隔一年终于有了结果。

7月7日,#河南赌赢了山东#话题一度登上了网络热搜。这事儿值得仔细说说。

不少人对“鲁豫有约”多少有所了解。

2021年,山东省与河南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黄河流域的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是协议,但更像真金白银的“对赌”。

协议综合考虑黄河水情和鲁豫两省实际,以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进行水质基本补偿和水质变化补偿。

水质基本补偿是什么?即断面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省给予河南省6000万元补偿资金;反之,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省给予山东省6000万元补偿资金。

水质变化补偿又是什么?即断面COD、氨氮、总磷3项关键污染物年度指数每下降1个百分点,山东省给予河南省100万元补偿;反之,每上升1个百分点,河南省给予山东省100万元补偿。

“对赌”的结果是,河南赢了山东。在7月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袁培全介绍,近两年,由于黄河入鲁的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水质以上,山东省作为受益方,共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虽然名义上山东 “输了”,但网友乐见其成:“一场污染‘对赌’,山东的用水变好了,河南的环境变好了,这种交友式合作请多来点!”

作为黄河流域相邻的两个省份,山东和河南没少因为水的问题“打架”。

好不容易解决了过去水量问题,后来又面临着水质问题,毕竟谁也不想喝别人流下来的脏水,但也不能掐断了“黄河入海流”。再说,一年6000万元放在那,双方都有额外动力提升水质。

可以说,“鲁豫有约”搭建起黄河流域省际政府间首个“权责对等、共建共享”的协作保护机制,这种“流域间生态补偿”实际上也起到了一种正向激励的作用,为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板。

“鲁豫有约”虽是黄河样板,但也是借鉴浙江和安徽的经验。

2012年,全国第一个省际流域生态补偿案例就已出现,为治理浙江千岛湖,浙江和安徽达成了一致协议:2012年起,中央每年提供财政资金3亿元,帮助安徽进行产业升级和污染治理。与此同时,安徽和浙江各自准备1亿元,若出水达标则钱是安徽的,若不达标钱就是浙江的。

在此基础上,广东和广西的九洲江流域、河北与北京的潮白河流域、云贵川三省的赤水河流域等,都相继就流域水质进行了“对赌”。

早在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就在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以及流域水环境保护4个领域探索建立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2021年9月,《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要求到2035年,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定型。

实际上,对于山东省牵头推动建立黄河流域第一个省际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做法,财政部还给予专项奖励两亿元。

好的经验做法当然要推广,目前,黄河上中游省份也正参照鲁豫两省补偿模式推进横向生态补偿。

在建立实施黄河流域省际横向补偿机制的同时,山东省还推动在省内县际建立了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这无疑为促进省内流域环境的联动保护和协同治理,调动流域上下游协同治污积极性,再次注入了活力,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更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021年9月,山东全省301个跨县界断面全部签订横向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补偿全覆盖。截至今年5月底,各县(市、区)共兑现2021年第四季度补偿资金3.24亿元。

那么,治理效果如何?

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省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升了13.1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一位,历史性全面消除了劣Ⅴ类水体。今年前5个月,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仍实现了同比基本持平,延续了良好势头。

黄河从青海发源,在山东流入海,“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这份答卷,更离不开沿线9个省(自治区)的群策群力。

像“鲁豫有约”这样的好办法,以后请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