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产业亟寻快中求稳之路

“中国已经明确‘十二五’期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支持重点,包括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等在内的多项技术将得到政府的支持。”1月12日,科技部高技术中心能源处处长陈硕翼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产业工作委员会2011年年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陈硕翼表示,“十二五”期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政府将重点支持太阳能、风电、生物质、海洋能、地热能等5个领域的8个技术方向。太阳能方面,科技部将重点支持以硅基、镝化镉等薄膜电池制备为代表的低成本薄膜和新型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

事实上,中国正加紧太阳能热发电利用的步伐,在1月初举行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也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的适宜地区,开展太阳能热发电试点。

一个业内的共识是:尽管2010年受CPI高位运行、原材料上涨、房地产不景气、天气异常的影响,太阳能行业仍然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

但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太阳能行业的步伐走得从来都不慢,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步子迈得未免太乱太急。

中国太阳能产业存在的“急”与“乱”的弊病,迫切要求太阳能企业寻求一条“快中求稳”的发展之路。

“生养分离”怪圈待打破

“目前太阳能市场的7000多家生产企业绝大部分处于作坊式发展阶段。”1月13日,山东力诺瑞特总经理申文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为申文明的话做例证的是,相比前两轮太阳能下乡中标品牌,第三轮下乡243家中标企业除94个品牌三轮全部中标之外,还呈现出105个前两轮均无中标的全新品牌。

“这不仅表明太阳能行业面临洗牌压力,也表明前两轮太阳能下乡‘生养分离’现象的隐性危害也在这一轮趋于白热化。”申文明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大批的作坊式企业如火如荼的演绎着“我的市场我做主”,如产品质量不合格、售后服务不到位、缺乏诚信等,因此也面临着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严酷考验。

“由于盲目扩张,品牌建设和销售网络跟不上,生产厂家由最高峰的7500家,到至今一个月倒闭近1000家。”申文明说。

“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聚集了数千家制造企业,在家电下乡政策的拉动下,该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朱军表示。

然而由于门槛低、企业多,市场竞争十分混乱。“为了追求利润,一些作坊式、游击式小企业采用的原材料和配件基本上都是以低价为原则。”全国太阳能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贾铁鹰告诉记者。

2010年上半年,一批企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用质量不合格价格低廉的产品去竞争市场,致使太阳能行业进入了低迷期。太阳能家电下乡虽然拉动内需,但惨烈的竞争也为低质低价的裸奔者提供了赛场。

在申文明看来,时代造就了七成“独一代”父母“只生不养”的现象,“家电下乡”也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太阳能行业“生养分离”的怪圈。

“在过去两年太阳能热水器下乡中,较低的行业门槛、较高的利润空间导致了众多低价次品充斥农村市场。”申文明说。

究其原因,申文明认为是缺乏自主创新技术、生产链条缺失,同时又急于抢占同一市场、低价恶性竞争。

在申文明看来,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呈现的“生养分离”现象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而下乡后服务时代“认养”的服务模式亟待被有效推广。

光热发电“瓶颈”仍在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光热发电行业未来有望与其“同门师兄”光伏行业形成竞争,成为下一个新兴能源投资热点。然而光伏发电要想大规模起步,仍有“瓶颈”需要突破。[page]“比起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更方便和目前国内的电网对接,因为光热发电的基本原理和火力发电的原理相似,光热发电不会对电网调峰、错峰造成很大压力,这是它的绝对优势。”申文明说。

在申文明看来,当前我国仍缺乏明确的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发展规划,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尚未建立行业公共研究与测试认证平台。这些都影响着我国光热发电技术的进步。

“光热发电遵循着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规律。光热发电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前期投入非常大,像1000兆瓦规模需要200亿的前期投资,这是一些企业难以承受的。”申文明说。

申文明告诉记者,太阳能发电单位投资如果在5万元/KW以上,这种高投资是难以推广的,市场是看不见的;如果说能够降到3万元/KW,则市场开始出现,如果再降到1.5万元/KW,它的市场将非常大,再降到1万元/KW,那么其市场就不可估量。

“因此,要实现大规模太阳能光热发电必须突破太阳能热发电中的效率低、成本高这两个瓶颈。”申文明说。

在申文明看来,当前,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太阳能发电的电价还没有确定下来,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的积极性,结果导致产业制造发展快,但应用市场发展慢,对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虽然国家明确表示对经营光热电站的企业给予补贴,但补贴细则没有具体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热情与积极性。”皇明太阳能集团技术研发中心热研发处处长于家伍表示。

在于家伍看来,中国科研投入及技术积累不足,尚未建立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到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

寻求“快中求稳”之路

“目前,太阳能产业的蛋糕依然不大,将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工业利用以及太阳能光热发电方面其发展前景无可限量。”申文明说。

据我国太阳能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产量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09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产量就突破了4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50%;2010年的实际使用量是1.68亿平方米,占全世界总量的70%以上,我国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使用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申文明认为,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国家以政策杠杆撬动太阳能等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决心越来越大,措施也越来越密集,尤其是地方政府对推广太阳能所做的各项政策拉动已经形成一股潮流,社会各界对太阳能也逐渐认可和接受。

但申文明同时也承认,目前太阳能行业的影响力和实力还比较有限,仅靠企业或行业自身力量来推动比较困难、比较缓慢。“比如各项政策明显落地乏力。强制政策、强而不制、行业标准、执行不力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有待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媒体以及社会各方的继续努力。”申文明说。

申文明相信,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些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渠道拓展方面的发展以及市场份额的逐渐扩大,大型企业将加快成长壮大,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将会逐渐被淘汰,品牌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行业在经历大浪淘沙之后,定会迎来品牌时代。

对于光热发电,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马胜红预测,2015年到2020年我国光热发电产业将进入初步商业化运作阶段,太阳热发电项目将快速进入区域性发展。

对于光热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光热产业在发展中不能沿袭过去老的模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必须加大产业自身同资本市场的对接,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