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太阳能和风能,地热能的表现并不算亮眼,但这并没有影响地热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地热能的信心。事实上,鉴于其安全可靠、无污染、低噪音等诸多优势,地热能已经成为清洁能源领域不容忽视的一员。
印尼提升发电装机目标
印尼政府日前表示,地热能是实现其国家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关键要素,计划2021-2024年间,对印尼国内20个拥有地热资源的地区进行勘探,包括爪哇、巴厘岛、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岛等,估计这20个地区的地热能开发潜力约683兆瓦。
1月中下旬,印尼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启动了“2020-2029年电力供应商业计划”草案的制定工作。该计划旨在到2029年,将印尼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升至23%,其中,地热能新增发电装机为3552兆瓦。
2月初,印尼确定了6个新的地热能资源区。印尼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地热局局长Ida Nuryatin Finahari表示,截至去年底,印尼地热能资源潜力达2.38925万兆瓦,拥有总装机为2130.7兆瓦的16个地热能发电站。“我们预计从现在起不超过10年,就能成最大的地热能应用国,并拥有最多的地热发电装机容量。”
不过,印尼地热协会指出,如果要完成23%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目标,地热能新增发电装机到2025年应达到7200兆瓦、到2030年应达到1万兆瓦。“我们认为,即便是3552兆瓦的新增装机,也只是书面上的理想条件,如果地热能行业不经济且电价不具备竞争力,加上复杂的规章条款等问题,3552兆瓦的目标都可能无法实现。”该协会主席Priyandaru Effendi表示。
秘鲁立法鼓励投资
秘鲁强化地热能利用的新版可再生能源发展法案,也于1月底初露端倪。秘鲁国会议员Alberto de Belaunde向国会正式提交了PL 6953/2021号法案,其中明确强调了秘鲁南部地区非常规地热能投资开发的重要性。
虽然法案细则并未公开,但基于已知信息,该法案围绕秘鲁非常规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NCRE)展开,将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以实现到2030年20%的清洁发电最低目标、到2040年50%的清洁发电最低目标。目前,秘鲁约有45%的电力来自水力发电,预计该法案生效后的120个工作日内,地热能将正式纳入NCRE。
法案建议在秘鲁南部的阿雷基帕、莫克瓜和塔克纳地区投建地热能项目。秘鲁政府估计南部地区地热能潜力达4000兆瓦。2月初,秘鲁能源和矿产部已经与上述3个地区政府进行了沟通和对话,将围绕地热能展开4个方面的调研,即评估区域内能源需求规模;评估地热项目开发成本、环境影响和就业前景;评估区域电价影响程度,以避免向民众收取附加费或适当提供相关补贴;商讨中央政府可能提供的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支持。
多国进一步调整相关政策
近期进行地热能开发政策调整的国家还有土耳其和阿尔及利亚。土耳其于1月底公布了新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机制,为该国地热能行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耳其地热发电投资者协会指出,新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机制对于消除不确定性、启动可再生能源投资和对地热能部门的再投资非常重要。
阿尔及利亚则于2月上旬公布了一份新的国家地热资源地图,详细介绍迄今发现的地热田清单和温度图。阿尔及利亚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委员会随后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240-280处地热能资源,并强调地热能在国家能源结构中应该拥有一席之地。
此外,希腊对地热能的开发兴趣也在与日俱增。该国米洛斯岛拥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估计潜在地热能发电能力接近120兆瓦,这使得希腊政府已将地热能视为国家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希腊制定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希腊最终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到达35%,届时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7.7吉瓦、风电装机将达7吉瓦、水电装机将达3.7吉瓦、地热能发电装机将达100兆瓦。
多元化利用仍存挑战
不过,尽管全球多国开发地热能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少,包括技术风险、金融和投资难题、政策支持等。
例如,印尼为了加速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应用,正在就地热能需求前景、电价走势、社会认可度、成本效益等关键问题展开可行性研究。据了解,印尼政府计划通过激励机制、固定关税、勘探费用补偿等方式,为地热资源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并与利益相关方进行联合研究和技术知识共享,以鼓励更多企业投身印尼地热能开发。
希腊方面的阻力则来自于土地应用受限以及地热能开发经验不足,这些都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据了解,希腊目前已知地热田位于从Evros到Strymon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一直对开发地热能有情绪,从而给土地征用造成了一定阻碍。此外,希腊北部拥有大型地热田的地区还普遍存在气候风险认知缺乏、地热开发技术和经验不足、资金严重短缺、整体行动力不足等问题。
业界普遍认为,期待看到地热能多元化利用加速,但如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拖累地热能开发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将严重制约其成长速度。对于如何发展这个“潜力股”,地热能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应该从政策保障、市场培育、标准制定、风险管控等多方面促进该行业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