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治理走向高效高值规模化

随着治理规模和需求的不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正从“低效、低值、分散利用”走向“高效率、高值、规模化利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重点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化工渣等固体废物。 以集聚化、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为导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积极探索大宗固体废物区域整体协同解决方案,带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

根据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50个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50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图案。 其中,重点鼓励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江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展跨区域基地建设和协调发展。

虽然资源利用率提高了

低质量、去中心化的治理没有改变

污染控制有许多复杂的目标。 此次为何瞄准固废行业? 《通知》称,随着我国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也越来越大。 “其中,大宗固体废物的排放影响和制约着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就是要不断提高和拓展技术水平、装备能力、应用规模和领域,提高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质量和效益,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利他利己的重要保障。

《通知》发布不到一周,生态环境部立即发布了《2018年我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度报告》,系统地系统地发布了《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度报告》。介绍了2017年固废行业状况。统计显示,全国202个大中城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超过13.1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超过4010.1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20194.4万吨。 。 《通知》中重点列出的上述处置对象综合利用率分别为50%至88%。

以粉煤灰为例,产量最大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综合利用率为77.3%; 其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等,综合利用率77.3%。 比率在60%以上。 另一个例子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生的煤矸石的处理。 目前综合利用率为53.1%。

利用率越来越高,那为什么还要进一步集成呢? E20环境平台固体废物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潘功认为,从技术和产业角度看,我国在固体废物特别是工业废物的管理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供需平衡仍不匹配、效率低下。 和其他限制。 “比如,一个或几个垃圾生产企业不足以支撑管理公司的运营,但由于成本等因素,我们又不能花大力气去聚集更多的垃圾生产企业。相比之下,我们选择收集“这些固体废物先处理再处置,其实是更合理的方式。通过整合,资源再利用的概率更高,价值也更大。”

旺能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关惠斌也指出,截至目前,固废监管还比较分散,涉及城管、住建、农业、商业、生态环境等不同主管部门。 “五龙治水”的地位相对较弱。 很难形成合力。 “特别是在规划初期,由于各监管单位视角不同,缺乏统一的加工规划,项目地点相对分散,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无法理顺。各自形成一座“孤岛”,存在独立性、单一性等处置障碍,大量设施重复投资建设,造成土地、资金、管理等资源的浪费。为此,系统规划统一协调已逐渐成为趋势。”

源头减量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科技与经济并重

针对目前“低效率、低价值、分散利用”的现状,《通知》提出“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相结合的治理方向,要求在基础上首先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排放量。优化设计、科学管理。 同时,通过提质、扩品种、拓应用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加固体废物利用量,最终实现增量与存量之和负增长。 除了技术、标准、管理等方面外,《通知》还首次强调要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财税、金融政策。

面对这片“新蓝海”,潘功提醒,要真正实现“高效率、高价值”,经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与环保的其他分支相比,固废管理有一定的门槛,企业无法用金钱参与,除了一定的资金投入外,还需要资质、技术、人员等必要的装备。尤其是在时下的热门行业中。固废管理,业主往往是企业或园区,谁产生谁付费,与生活垃圾政府来“包庇”的情况不同,不确定性较多,参与企业必须同时考虑技术可行性和平衡性。处理的经济性。如果综合处理得到的材料比直接购买原材料更贵,我们为什么还要进行资源化利用呢?

这一说法在《通知》中也得到了证实。 根据要求,拟建设的50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不仅要满足环保、安全等要求,还必须满足年综合利用总量1000万吨以上的要求,综合利用量达1000万吨以上。利用率超过65%,年产值超过10亿元。 经济指标。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虽然我国固废管理呈现整体良好态势,但就单一对象而言,仍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 “比如煤化工盐业恢复生产,由于产量大、成分复杂,面临着技术难题。”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水处理平台主任熊日华举了一个60万吨/年燃煤生产厂的例子。 烯烃项目年产盐3万吨-5万吨; 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年产盐5万吨-8万吨。 “相当于每个煤化工项目,每年都有数万吨杂盐需要处置。但目前,即使达到最终目标,也只能重复利用70%-80%,而且没有有效的方法已找到剩余部分。”

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家良表示,由于早期管理体制粗放、科技体系脆弱等因素,目前的技术现状与“多元化、产业化、多元化”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处置“智能化”凸显。 “特别是在项目环评过程中,我们深感目前单一的终端消耗还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形成新型的复合型污染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