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离去年国务院出台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文件整整一年。
当时,省内外众多专业节能服务公司纷纷欢呼,终于迎来了政策的春天。因为紧跟着,6月8日财政部决定在2010年安排20亿元,用于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暂免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等一系列政策扶持举措也密集出台。
一年过去,这项从国外引进15年却一直叫好不叫座的节能新机制,真的迎来了企盼中的春天么?
政府着急:五千万元用不出
“去年,财政部已经向省里下达对合同能源管理的奖励资金4000万元,省里也专门预留了1000万资金配套。可是到目前为止,这笔钱还用不出去。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不能及时显现,我们也着急。”省经信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的副处长周嘉峰告诉记者。
据悉,目前我省有38家节能服务公司进入国家备案,其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可申请国家财政奖励。按照规定,每节约1吨标准煤可奖励300元,其中中央财政奖励240元,省级财政奖励60元。符合省里相关要求的项目,也可得到省级财政200元/吨标准煤的奖励。
“但现在上报的企业不多,合乎要求的更少。”周嘉峰介绍,这些企业或者项目签订时间与文件要求不符,或者不规范,把设备购销合同改成能源合同管理服务合同,或者是在其他领域已经享受国家补助,或者节能量不符合要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拿到奖励。”
“不过,财政奖励毕竟是一次性的,主要是鼓励,对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税收政策。”根据周嘉峰的观察,税务部门当前面临节能项目如何认定、谁来认定的问题,操作细则还有待完善。
在周嘉峰看来,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到目前遇到一个严峻的挑战,即标准、检测和验证问题。标准是对节能减排成果的验证,没有标准,将来还会在关税、碳足迹、碳壁垒等方面遇到一系列问题。此外如何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的检测评价机构也很重要。目前有些机构身份模糊,有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之嫌。周嘉峰透露,省里正在酝酿出台关于第三方认证审核的管理办法。
“尽管还存在种种不足,但无论是市场,还是政策环境,十二五期间节能服务行业都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好环境。”周嘉峰说。
做大不易:卡在哪儿了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月8日下午,当记者谈及政策利好,张建民的反应有些意味深长。
张建民是浙江为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总。这家专业从事合同能源管理、主攻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改造的绍兴企业刚刚在杭州成立了分公司,宁波办事处、福建办事处也正在筹建。“我们计划今年完成20家用能单位的改造。”张建民说。
从去年10月开始,张建民首次与服务对象绍兴市妇幼保健院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分享节电效益:两家于2009年8月签订“EMC中央空调能源管理服务合同”后,张建民的公司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为后者进行节能改造,安装了自主研发的中央空调水力平衡集控系统,医院节能效果超过60%,仅去年11月,医院节约了22万度电。
今年3月,“为民”公司进入了我省第二批在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名单。这意味着其今年开展的项目,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国家财政奖励资金。
形势看来不错。不过,张建民却不敢轻松,事实上节能产品的推广仍面临困难重重。
这不,他刚在一家单位碰了一鼻子灰。这家单位尽管已经达成节能改造意向,但个别领导却对合同提出了苛刻条件。
“没动力、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国有企业或公共机构的消极态度是张建民做节能推广时遇到的最大障碍。“还有一些机制上的问题。目前的节能奖励主要是针对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节能需求单位根本享受不到。又比如财务,人家说你这个节约下来的费用是无形数字,没法做账。”对于这些单位,节能潜力与其庞大的收入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节能改造的决策权在一把手,一些负责人却很少顾及到具体项目,造成前期推广时间长,很多节能潜力很大的单位,改造项目进展非常缓慢甚至停滞。
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需求单位对节能率是否准确以及节能效果的长久存在疑问。杭州某家大医院与张建民的谈判迟迟未决,医院道出了很多企业对技术的担心:“改造达不到约定效果甚至危害现有运营怎么办?”
融资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以自有资金先行运作。”张建民介绍,省内相关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通常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操作,前期资金大都是由节能服务企业承担。这些项目少则数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资金从何而来就成为这些企业考虑最多的事情。
记者调研中发现,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为主体的节能服务产业,在浙江虽已“发育”6年,但做大不易。“全省最大的节能服务公司一年的营业额也就几千万元。”宁波安盛节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梅丹介绍,宁波北仑区的工业节能服务每年有几个亿的市场,不能说很小,但节能服务公司基本不赚钱。每年都有一大批节能服务企业热血沸腾地杀入,然后灰头土脸地逃出。“我们公司去年产值是500万,利润是几十万,但都是干别的行业赚的。”
风险资本:摸着石头过河
政策的热度唤起了资本的热情。从去年开始,许多风险投资公司嗅到节能服务的巨大潜力,跃跃欲试。
富阳人徐放创办的杭州鼎楚科技有限公司就凭合同能源管理盈利模式,去年7月29日获得了国内著名创投公司“松禾资本”的3000万元风险投资。
不过,更多的风投显得小心翼翼。
“市场很大,却很难下手。”浙江中科汇邦科技咨询公司的总经理黄巧玲告诉记者。这个有着中科院信息中心和浙江民营企业联合会背景的企业,去年4月才成立,现在已和湖州南浔区政府签署协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南浔区的政府机关及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改造,目前正准备实施总投资额近3000万元的市政LED路灯改造项目。
黄巧玲的另一个身份则是浙江麟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作为“中科汇邦”的大股东,“麟益”过去五年一直转战资本市场,通过股权、证券投资以及阳光私募产品管理,其管理的资金规模已超10亿元,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是其投资的第一个实业项目。
“对于民营企业,我们是有一定的顾虑,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主要考虑到诚信及其企业经营方面的风险;国有企业和公共机构比较理想,但无论是从意识还是推进效率方面,推广起来特别累。从投资的角度看,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本回报周期也过长。尽管如此,我们不会放弃这个市场。”黄巧玲说,现在投资业内都在摸索,利用各自的资源先挤进市场吃头口水,看谁先把品牌做起来。
在这场市场游戏当有四方:节能改造服务公司、节能设备供应公司、风险投资商(资金融通商)、企业业主。当然,黄巧玲认为自己的优势并不仅仅在资金方面,更多的是一种资源的整合能力。
“在整个链条中,资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哪怕是风投,也担心用光,所以银行的支持很重要。”黄巧玲告诉记者,她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整合各方优势,尤其是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而如果政府能够出面建立一个担保基金,就能给更多的风险资本以及银行带来信心。
“肯定会经历阵痛,我认为,这个市场成熟至少需要三年。”黄巧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