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快速准确查明污染源,8月26日,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在重点地区全面启动“晴眼工程”与空气污染。
所谓“明目工程”,是指利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开展热点网格化监测,摸清PM2.5在哪里集中度高、工业企业特别是“无组织”“污染”企业聚集的地区,突出重点监管,提高执法水平。
目前,生态环境部已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建立了3600个热点网格。 未来还将覆盖汾渭平原、长三角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提高环境监管效率,实现污染精准治理。
“大气十项措施”实施以来,我国阶段性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基本实现,但我国总体空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其中,监测点位不足、污染源控制难度大、环境执法人员少、监管面积大、监管效率低等仍然是困扰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问题。
与水、土壤治理一样,大气污染治理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 在持续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新常态下,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和监测技术的进步,大气污染治理将进入更加精细化阶段。 转型阶段。 依靠网格化管理和高科技手段实施精准打击,违法行为无处藏身。
以往的大气监测,主要依靠大气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 随着智慧环保和网格化监测手段的全面引入,微型空气站也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形成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网络,实现网格化预警预测、污染源清单核查、单点监测等功能。点污染源治理等,为区域空气治理带来了新的决策依据。
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开展地面监测微站、移动监测设备等技术手段试点。 通过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环保督察可以每10秒检测一次浓度数据,并实时传输至手机软件,为精准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实时监测数据。
此外,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配套的环境监测标准修订单,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监测状况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并对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相应配套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已达到国际标准。
当前,大气监测正在经历从“污染源监测”向“环境质量监测”的转变。 在各项环保政策的支持下,利用政策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环境监测领域。 此前,工信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领域制定了《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大气治理)》,并先后公布了三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加强,大气治理将进入精细化阶段。 据推测,“十三五”期间大气污染治理将带来8500亿的市场空间。 大气污染治理市场作为未来潜力千亿的“蛋糕”,将成为未来资本在环保领域布局的重要阵地。 谁将成为最终的赢家,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