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我飞了从现代速度到六连降低碳环保征文带路走向未来

我最近去了一家北京现代4S店,门口挂有2022年“一路逆势而上”的业绩牌和店内悬挂的“2023再出发,免税贺岁”红色横幅,但店内却十分清冷。我在店内逗留了半个小时,仅见一批顾客前来看车。店员称,现在是过完节假日后销售的淡季,所以客流量减少了不少。尽管这种情况可能受节假日因素的影响,但北京现代的竞争力下降在中国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现代的累计销售量约为28.4万辆,同比下降了超过20%。相比之下,中国乘用车市场同期销售量增长率已达9.5%。对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薛旭表示,自主品牌在燃油车市场快速赶超,在电动化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其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从而压缩了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另外,相较于德系和日系品牌,北京现代在产品和品牌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这轮市场冲击中遭受了重创。当年我还记得,北京现代曾经创造了惊人的“现代速度”,从签约到建厂再到投产,全部在同一年内完成,而且在2013-2016年间连续四年销售量超过百万辆。到了2016年,北京现代全年销售114万辆,这是一个高光时刻,同时,也制定了“2017年销售125万辆”目标。而相比于日系车企中的“四小花旦”,只有广汽丰田在2022年才最终进入“百万辆俱乐部”。在经济学家薛旭看来,北京现代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比较晚,所以采用了一个“双优势战略”,即品牌和性价比优势:一方面,现代汽车当时在全球市场相对强势;另一方面,通过低价策略来吸引消费者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以名图为例,车主李先生曾告诉记者,在购车时曾经和轩逸、朗逸做过比较。虽然三者的价格相差不大,但名图作为“A+”级轿车,在车内空间和舒适性方面都占据优势,性价比也非常高。可是,进入到2017年以来,北京现代的增长势头突然停止了。年销售28.4万辆的近6倍,现在的产能利用率不足50%。这样的情况进一步凸显出北京现代的困境所在。

我现在回想起来,北京现代采用的低价策略虽然在早期帮助建立了销量优势,但也让人们对其产生了“低端”的印象,导致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加剧,北京现代更难摆脱这个形象。此外,在电动化方面投入不积极,也让销量的下滑在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北京现代管理层频繁变动也极大限制了其自身发展的潜力。曾担任总经理的张元新、谭道宏和尹梦铉等人在职仅一年左右,这意味着北京现代在战略实施上难以延续,以往的决策都不能得到验证就被弃用,难以形成有利良性循环。

在销量持续下滑的同时,北京现代现在还面临着严峻的产能过剩危机。北京现代原本的产能规划达到了165万辆,几乎是它2022年销售28.4万辆的近六倍,现在的产能利用率不到50%。这种情况更凸显了北京现代所面临的困境。

塔在2019年底的月销量只有3-5辆,几乎失去了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在当前的局势下,北京现代也进行了积极的自救,采取结构性调整的措施,并基本上停产了十万元以下的小车。这些小车曾经被用于低价冲量,但此时我们发现这种经营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所以,相关车型被取消了。

另外,北京现代推出了焕新途胜L和库斯途等中高端车型,试图提升品牌形象,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例如焕新途胜L,目前有2.5万元的优惠,还有一定的置换补贴。虽然降价幅度比以前少了,但仍然存在定价比之前低的情况,实际落地价相差不大。

此外,作为北京现代旗舰轿车的索纳塔几乎失去了存在感。工作人员承认,“店里会优先摆放走量车型,但索纳塔一个月甚至只能卖出3-5辆,我们现在只有一辆库存车,摆出来也没有多大意义。”数据显示,2019年底索纳塔的月销量只有3-5辆,几乎对市场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我司目前的车型在B级车市场上表现不佳,特别是索纳塔月销仅三位数,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力。

在电动汽车领域,我们曾经推出过昂希诺纯电和菲斯塔纯电等车型,但销量惨淡,导致不得不草草收场。目前我们官网上仅有名图纯电在售。此外,我们的电动汽车专属品牌IONIQ 5在2021年开始预售,但目前仍未在国内上市。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比亚迪、广汽埃安,以及蔚来等强势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崛起;合资品牌大众汽车自2021年以来也在大力投放纯电动车型,推出了ID.4、ID.6,以及ID.3等车型。截至2022年,ID.系列在华累计销售突破20万辆。

我司副总经理薛旭表示,“如果任何实践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那么都是因为指导实践的思想落后于消费者需求或竞争对手。”相对于自主品牌的进步,北京现代的价值感提升太慢,并且在知识创新和资源整合方面存在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中韩股东双方共同投资约7亿美元用于研发新车型以及提升工厂生产能力,我们将努力提高自身实力并取得更好的发展。我司最近投入了约60亿元用于实现“2025向新计划”,并希望通过产品转型、品牌创新和服务创新,在2025年实现50万辆以上的年销售目标。据媒体报道,今年我们在中国市场制定了30.6万辆的销售目标,年增幅达20%以上。

薛旭认为,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推出有影响力的产品。如果没有技术转型支持,那么只能在资源上做文章,调整价值结构。

我们将继续努力,打造更优秀的产品,实现品牌向新和服务创新,推进技术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我们相信,在这些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