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法与喷吹法在铁水预脱硫中应用的比较(下)

3. 温降
铁水温降的消极影响是降低了铁水带入转炉的物理热,主要体现在转炉吃废钢的能力下降,导致转炉冶炼的能耗和物料消耗升高,直接影响了冶炼的经济成本。KR法因动力学条件好,铁水搅拌强烈,而且CaO的加入量较大,导致温降也大,目前国内KR法工艺应用较成熟的武钢可以使温降控制在28℃左右。相比之下,镁基的脱硫温降都比较小(参照表1),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喷吹法动力学条件差,铁水整体搅拌强度不大,热量散失少;金属镁的脱硫反应过程是个放热反应;镁的利用率高,脱硫粉剂加入量少。
4. 铁损
铁水预处理脱硫过程的铁损主要来自于两部分:脱硫渣中含的铁和扒渣过程中带出的铁水。由于两种工艺模式的不同,实际渣中含铁和扒渣带出铁量都有较大的差别,目前没有公开发表的详细对比数据。一方面,较少的脱硫剂产生的脱硫渣少,则渣中含铁量也低,由此颗粒镁喷吹脱硫的铁损要少一些;另外,颗粒镁喷吹脱硫的渣量少,扒净率相对低,而KR法的脱硫渣扒净率相对高。就扒渣的铁损而言,由于还取决于高炉渣残留量及扒渣过程,综合考虑看KR法与喷吹法区别不大。究竟哪个是主要因素,与各钢厂的实际操作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换算,得出具体数据可见表2。可见,喷吹法时,采用脱硫剂的CaO含量越高,则扒渣铁损越大;而KR法使用CaO作为主要脱硫剂成分,其铁损只是略高于喷吹镁脱硫铁损。
5. 脱硫剂
铁水预处理过程中,脱硫剂是决定脱硫效率和脱硫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日本新日铁曾做的计算,脱硫剂的费用约为脱硫成本的80%以上,所以,脱硫剂种类的选择是降低成本的关键。然而,选择时必须得结合考虑不同工艺方法的特点。
基于动力学条件和脱硫效率,目前喷吹法主要采用的是镁基脱硫剂,KR法采用的是石灰脱硫剂。根据理论计算,在1350℃,镁脱硫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达3.17×103,平衡时的铁水含硫量可达1.6×10-5%,大大高于CaO的脱硫能力。然而,上文已经把两种脱硫剂在各自工艺中的脱硫效果进行了对比,表明,结合实际生产工艺后它们都能达到用户对脱硫的最高要求。
在脱硫方式选择时还要考虑脱硫剂的一个因素,就是脱硫剂的来源问题。一般而言,大部分钢铁生产企业都要使用石灰石,要么有自己的石灰厂,要么有稳定的协作供货渠道,来源稳定,成本稳定,而且供货及时,不用考虑仓储问题。虽然我国的金属镁资源丰富,可是相对钢铁企业来说,获得搅拌法所需的CaO基脱硫剂更为容易,钝化颗粒镁就不具备这些有利因素。
6. 运行成本估算、比较
近年来,国内也有少部分学者对单条铁水预处理脱硫工艺的生产成本做过计算,考虑的主要是粉剂消耗。实际上,生产过程的工艺成本还应包括:铁损、喷枪或搅拌头、温降对废钢比的影响等。
由于数据采集有限,加上市场上物料价格的波动,只能做到粗略估算,但其反应出的运行成本趋势应该是可取的。在计算中,所采用的数据主要引自武钢发表的文章,因为在国内武钢是最早采用KR法脱硫工艺,同时又使用喷吹法脱硫工艺的钢铁企业,尽量用同一钢厂的数据会使计算结果更具可比性。由于武钢数据有限,又参考了不同企业、不同生产线的数据,考虑到技术进步,在估算过程中,各参数一般选取各生产线中耗量最小的数值。估算结果见表2。

表2.脱硫工艺运行成本比较
项目
喷吹法
KR法
脱硫剂
种类
CaO
Mg/CaO=1/4
Mg
CaO
单耗(kg/t)
8.28
1.68
0.483
4.69
单价(元/ kg)
0.60
4.08
18
0.60
脱硫剂成本(元/t)
4.97
6.85
8.694
2.81
纯处理时间min
16.49
5.8
5
5
温降
数值(℃)
23.98
19.07
8~10
28
温降成本(元/t/℃)
5.13
4.08
1.93
5.99
铁损
扒渣铁损(kg/t)
7.57
6.85
3.96
4.24
铁损成本(元/t)
13.63
12.33
7.13
7.63
铁渣
渣量(kg/t)
29.6
17.65
5.67
16.76
渣子运费(元/t)
0.83
0.49
0.05
0.47
喷枪或搅拌头费用(元/t)
5.08
1.76
1.52
0.27
喷吹N2费用(元/t)
0.08
0.03
0.02
0
搅拌头电费(元/t)
0
0
0
0.04
总费用(元/t)
29.72
25.18
19.34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