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高校县域办学的现象研究”课题组的数据,我得知截至2022年5月,全国除了自治区外,所有省份都在县域办学。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学校数量集中。在山东省,已经有67所高校在县办学,浙江省有47所,江苏省有41所。此外,76个县被评为第21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其中185所入驻高校(包括校区)。据我了解,在前14位的县级行政单位中,都有高校的分布。这其中包括了杭州、宁波、苏州、青岛和威海所辖的县级行政单位。现在,我们可以说“县县有高校”的目标已经实现了。高校区域布局呈现出新趋势,最近20多年,我国高校区域分布呈现出“逆城市化”的趋势,一些高校从省会和大城市中心区域向县域迁移,新设立的高校也建在县域。所谓县域,主要是指县市和县级市所辖区域,以及市辖区中非中心城区的所辖区域。我们通常称这几种情况为高校县域办学,包括将普通高校设置在县域、高校部分校区搬迁到县域、在县域设立分校等。现在,我国高校县域办学的数量和类型越来越多。据我了解,尽管我国高校县域办学数量和类型越来越多,但其实县域高校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高校县域办学并非新现象,有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位于小城镇,但这些大学和我国的高校县域办学并不具有可比性。在我国,虽然改革开放前就有一些高校建在县域,但是直到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的今天,人们对于高校县域办学仍然存在许多疑问和好奇。例如,县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布局高校?高校为什么要到县域办学?哪些高校适合在县域办学?位于县域的高校发展得怎么样?通过对当前高校县域办学情况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已经布局好高校的县域大多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或者具有区位优势。从全国范围来看,已有高校的县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或者集中在省会和其他大城市周边。据我的了解,东部沿海的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等省份的一些县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县域产业发展引发人才供需矛盾,需要高校引入并为其提供土地等办学条件。苏南地区是个典型的代表,昆山市已经入驻了6所高校,张家港市有3所高校,江阴市有2所高校。县域与高校的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此外,一些省会等大城市为了疏解城市的功能,在所辖周边县域建有大学城或科教园区,部分地处于中心城区的高校迁建于此或在此建立新校区,而一些新设置的高校也落户于此。这些县域邻近中心城区,地处都市圈内,具备区位优势,基础设施较好,交通比较便利,商业和物流也比较发达,因此这些地方布局高校是具有优势的。例如,郑州市的中牟县分布着16所高校,新郑市有7所高校,荥阳市有4所高校,南昌市的南昌县有7所高校,昆明市的安宁市有8所高校。此外,一些县域尽管不属于省会等中心城市的下辖区域,但邻近中心城市且建有大学城,例如,被称为南宁“后花园”的崇左市扶绥县有6所高校。还有一些县域距离省会、大城市较远,但是因为自身产业等特点也具备布局高校的条件。根据我的观察,有一些县域虽然经济不发达,但因为具备特色产业或历史文化优势,而这些地方也分布着一些高校。比如说,中国陶瓷之乡福建德化县拥有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市有曲阜师范大学。此外,还有一些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少数欠发达地区,也建有高校,比如江西会昌县。
其次,高校到县域办学的动因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大致有六种情况。首先,是位于中心城区的高校需要扩建。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校舍等办学条件无法满足发展需求,需要进行扩建。而中心城区缺乏建设用地,因此高校只能到城市周边县域或经济强县建立新校区。这类高校数量比较多,既有部属高校,也有地方本专科学校。其次,是1999年以前办学范围为市内的师范院校需要变更办学范围到县域或乡镇。此外,一些在县域外设分校的高校逐渐推进整合合并,也有一些高校到县域办学是因为当地政府给予了优惠的土地或资金等条件。有些高校则是因为县域的产业和科技发展需求,为高校提供了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总之,高校到县域办学是多方面的。在1999年进行高校扩招后,全国新增了1734所普通高校,其中大多数是高职(专科)学校和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高校中,包括数百所民办高校和少数由地处县域的中职学校升格的高校。由于中心城区土地紧缺,为了降低建校成本,部分新设高校选择在县域建校。此外,部分独立学院也需要扩大规模,于是许多位于中心城区的独立学院迁址至县域。这些迁址的独立学院需要有不少于500亩的独立校园,因此很多学院都选择了在县域办学。浙江已有13所独立学院迁址至县域办学。
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在县域建校是因为历史原因或政府计划的主导。这部分高校数量较少,建校时间较早,其中包括一些农林和师范类高校。有一些是由于历史原因在县域建校并一直坚持至今的高校,比如山西农业大学,它始建于1907年。而还有一些高校是由政府主导在县域办学的,比如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本部位于四川德阳市广汉市。总之,高校在县域办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校相比,县域高校的发展需求与特点是不同的。其中,有一部分高校是因为当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需要,在县级行政单位中建立。在2020年底,全国有30个自治州、3个盟和7个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驻地大多在县城中。为促进当地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地区现在设置了70多所高校,都位于县域。一些代表性的高校如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延边大学等。
此外,还有些高校是由县级政府举办或参与举办的,主要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例如,江阴市政府举办的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太仓市政府举办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同时,还有少数由县级政府与市级政府或企业合作举办的高校,也建在县域。例如,兰考县政府与开封市政府共同举办的兰考三农职业学院等。总的来说,位于县域的高校发展得并不落后,它们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需求。县域招生情况,也没有太大差别。
总的来说,与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的同类高校相比,县域高校在办学条件、在校生规模、人才培养质量、办学特色、服务贡献水平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距。虽然地处县域不利于高校引进师资和吸引生源,但是县域高校的办学成本相对较低,校舍及设施条件略优于城区高校。此外,许多县域高校所在地区同时也是知名学府云集的省会城市,对于这些高校而言,校址对招生的影响很小。总之,虽然地处县域,但是县域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并未受到影响,我们的学校同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5px;>在我看来,如果高校所处县域有地区优势,那么校址对招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且,作为县域高校的学生,由于受校外影响较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这是我们学校可以吸引生源的一个特色因素。我认为高校县域办学有利于乡村全面振兴。习总多次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而县域办学正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实践探索,有利于优化高校的区域布局,推进城镇化建设,深化城乡融合,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促进共同富裕,更有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果转化和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向乡村和农业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在我看来,县域办学有利于乡村人才和科技的振兴。首先,县域办学为我们提供了与乡村亲近的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农业和农村,从而为学校深入开展校地合作,灵活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环境。而且,我们的毕业生更容易留在县域就业创业,增强了就业的“扎根效应”,有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其次,县域办学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我们的高校可以以农业为导向,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攻关制约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助推乡村和农业现代化。
em; margin-bottom: 15px;>我认为,县域办学除了有利于乡村人才和科技的振兴外,还有助于乡村文化的繁荣。高校县域办学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可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传承地域文化、推进乡村文明开辟,全面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我们的学校可以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繁荣融为一体,将学生思想道德培育与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将构建文化协同服务体系与引导开发乡村文化产业融为一体,引领县域文明风尚,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此外,高校与县级农业部门、乡镇政府、村庄及农业合作社等合作,可以宽广渠道和示范场域,推进科教、农教深度融合,全面助推农业现代化。但是,高校县域办学也需要因地制宜,融合共生。我们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特色优势产业和专业,积极与乡镇政府、企业和居民沟通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体系,充分挖掘本地区资源优势,布局符合实际的专业和学科,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我认为,在县域办学方面,我国的县域和高校情况各有不同,并非所有的县域都适合布局高校,也并非所有的高校都适合在县域办学。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高校县域办学,并支持县域高校高质量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至少需要新建数百所高校,而由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不足,多数新建的高校建在县域更现实可行。因此,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高校到县域办学,应因校施策,因地制宜,校地协同,融合共生。
我认为,县域高校需要明确发展定位,构建学校主导,县域内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校县企融合发展共同体系。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资源优势,布局符合实际的专业和学科,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只有校县企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高等教育迈上新的台阶。argin-bottom: 15px;>我认为,为了实现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需要与县域建立良好的联系,实现学校与县域融合共生。同时,学校要从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从广阔的领域获取办学资源,坚持走战略发展道路。
我认为,县域高校应该突出县域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县域高校要结合县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专业,善于聚合县域优势资源、特色文化,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我认为,县域高校需要改革培养模式,适应多样化生源。学校要实施多元化教学,主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多样化生源需求。由于非传统生源(如农民、农民工、县域产业工人等)将成为学校招生的重要增长点,学校需要基于因材施教、终身学习的原则,提供更加全面而丰富的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
我认为,为了吸引高层次师资,县域高校需要创新内部生态。学校应该发挥县域在用地和房价等方面的优势,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帮助教师解决住房等现实问题,使人才安居乐业。学校也应该创新教职工考核、职称晋升等内部治理制度,摒弃功利性、虚名化、行政化,突出实用性、效益性、人性化,依靠软环境留住人才、成就人才。
作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高校县域办学的现象研究”负责人和潍坊科技学院教授,高宏赋和刘承波提出了以上观点。同时,作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我也认为,县域高校需要实现差异化发展,并适应多样化生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力量,实现县域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