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图文)

“前几年散步都要绕开这条黑臭河,现在好了,水清了、岸绿了,大家心情也舒畅了。”上海市民老沈对自家旁边河流治理的感受颇深。

治水兴水,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群众的切身体会反映了近年来水环境质量提升带来的巨大变化。

“十三五”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保好水、治差水,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水污染问题。小溪里,有鱼有虾有白鹭;池塘边,晚风吹来阵阵清凉,治水成效让更多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保好水、治差水,“十三五”治水工作好消息频传

“十三五”期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法》先后实施和修订,围绕水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全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治水工作好消息频传。

一组组数字反映了所做的工作和实效。

2014年,全国968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3.4%、30.4%、29.3%、20.9%、6.8%、9.2%。当年,水质优良(Ⅰ类-Ⅲ类)断面比例只有63.1%,有近1/10(9.2%)丧失水体使用功能(劣于Ⅴ类),24.6%的重点湖泊呈富营养状态,不少流经城镇的河流沟渠黑臭。

2018年,1940个国家地表水评价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类-Ⅲ类)断面比例为71.0%,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6.7%,同比降低1.6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均达到序时进度和年度目标要求。

最近发布的《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显示,2020年,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类-Ⅲ类)断面比例为83.4%,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劣Ⅴ类仅为0.6%,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

强力措施保障治水成效

治水成绩的取得在于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持续的行动。加快生产、生活等污染源减排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坚决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标志性重大战役,治水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国97.8%的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全国共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9294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45亿吨/日;地级及以上城市排查污水管网6.9万公里,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1000多平方公里。

在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方面,全面完成长江流域2.4万公里岸线、环渤海3600公里岸线及沿岸两公里区域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累计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26.3万多个,完成了18.8万个村庄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长江流域总磷超标断面个数同比下降40.7%。

在强化水环境管理方面,健全和完善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督导督察相结合的流域环境管理综合督导机制;落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7个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及其监测科研中心;水功能区职责顺利交接,水功能区监测断面与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优化整合基本完成,水环境监管效率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水污染防治工作如何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

对于下一步的治水思路,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曾表示,在流域治理上,要突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