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立冬。随着北方城市相继进入供暖季,传统燃煤取暖带来污染物增多,保障供暖的同时,防治雾霾迎来更加严峻的形势。这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对当前治理雾霾力度的一次全方位考验。
已有专家指出,日前发生在东北三省的雾霾天气,重要原因之一是供暖。PM2.5指数“爆表”,市区能见度不足30米,全市中小学停课,公交线路暂停运营,多条高速公路全线封闭……这是雾霾带给我国最北省会城市哈尔滨的严重影响,也给其他即将进入供暖季的城市,尤其是雾霾天气多发的京津冀地区城市敲响了警钟。
此前环保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仅为37.5%,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62.5%。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其数据让人担忧。
为治理空气污染,国家和地方相继推出一系列措施。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六省区市打响大气污染治理联合保卫战,深化区域联防联控,我国首个区域性气象中心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也挂牌成立。与此同时,多个城市推动“煤改电”“煤改气”等能源替代工程,并出台有关雾霾的应急预案。密集的政策、有力的措施,为应对重污染危机提供了有效手段,更为长期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利契机。如约而至的供暖季,是对已有治霾措施落实情况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的一次全面检阅。
一次次雾霾天气的发生、一项项治霾措施的出台,无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持续讨论,这是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增强。只有人人关注身边的环境,人人监督身边的环保,人人推动身边的治理,雾霾才能远离每个人的生活,才会有不一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