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力量

总体来看,我国国际能源合作在开放条件下保障能源安全、服务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等方面呈现全面推进态势。 其国际角色定位逐渐清晰。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合作体系。

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一)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领域。 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积极服务对外开放大局,全面发展与世界各国能源交流合作,打造四大战略油气进口东北、西北、西南、近海航道,与俄罗斯、蒙古、越南等实现合作。 中国、老挝等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不仅拓展了国际能源合作领域、提高能源互联互通效率,也保障了我国能源安全。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逐步形成区域能源产业合作格局。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国与中东欧、欧盟国家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技术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取得不少成果。 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启动以来,双方企业在电网、核电、新能源发电、清洁煤电等领域交流合作快速推进。 我国持续推进与东盟、阿盟、非盟、中东欧等区域能源合作平台建设,成功创办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 2020年11月,中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促进了能源品种进出口便利化和多元化。 我国已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发布《“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合作原则和实际行动》和“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青岛倡议,致力于打造更加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 中美关系、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开放包容伙伴关系。

我国能源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投资、服务、设备、技术全方位“走出去”,能源领域战略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2017年,中韩互联互通项目启动; 中俄合作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液化、运输和销售一体化项目。 该项目的投产不仅为未来北极地区油气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也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的深化。

(二)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推动能源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我国持续扩大能源领域开放,大幅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能源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一致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营商环境活力。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增强。 。 2022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发布,指出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关键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重要举措。 未来,在政策支持下,能源国际合作市场环境将更加安全、稳定、自由,市场主体将迸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

服务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我国能源生产发生巨大变化,能源结构加速由传统能源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 我国为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顾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水电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全球领先。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1.18亿千瓦,光伏发电累计装机3.36亿千瓦。 近十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增长了近两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 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对自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以及全球能源的低碳转型。

(二)以科技创新引领国际能源交流与合作

我国不断推进能源科技创新,能源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技术进步成为推动能源发展变革的引擎。 积极与世界多个国家开展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合作,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我国已全面掌握第三代核电技术,并在国内外应用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1年5月,华龙一号海外首堆项目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2号(K-2)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首台机组顺利建成电力“走出去”。 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 已成功开发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世界最大水电机组,并具备最大单机容量10兆瓦全系列风电机组的制造能力。 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贡献了全球70%以上的光伏产能。 全球风电机组制造行业前十名企业中有六家来自中国。 建设规模最大、安全可靠、世界领先的电网,供电可靠性跻身世界前列。 巴西贝洛蒙特特高压输电项目是国家电网在海外中标的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标志着特高压技术“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

(三)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伙伴关系

我国先后成为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成员、国际能源宪章签署观察员国、国际能源机构联盟成员。 中国是区域能源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区域能源转型的积极引领者。 我国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成立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在华设立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推动建立金砖国家能源研究平台、加入国际能效中心等创始成员。 2015年以来,我国开始举办“国际能源转型论坛”,打造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 在建设区域合作平台方面,我们建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能源项目对话合作中心、中国—阿盟清洁能源中心、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等多个区域合作平台,打造中国—中东欧国家能源合作中心。 ——非盟能源伙伴关系、积极实施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计划等。

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一)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合作机制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产业规模优势突出。 各种比较优势和制度支撑共同塑造了我国在国际能源产业链和全球能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在参与国际能源治理方面,我国不断深化双多边能源合作,不断扩大在国际能源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完成了全球能源治理从“积极参与”到“积极领导”的巨大转变。 我们走出了一条绿色能源务实合作与全球能源治理改革双轮驱动的新道路。 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下的国际能源合作。 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国际组织和组织开展能源领域合作。 多边机制建立了伙伴关系。 倡导建立“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关系,成功举办“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二十国集团能源部长会议等国际活动,推动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实现更加公平、公正、平衡、普遍发展。 构建互利、开放、共享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更多解决方案。

在国际上,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双多边能源合作,积极支持国际能源组织和合作机制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作用,积极促进世界能源稳定稳定国际多边合作框架内的全球能源市场。 供给保障、绿色能源转型发展,不断提高能源领域开放水平,加快构建开放竞争、高效稳定的能源市场,推动构建更加有序、包容的全球能源治理结构,为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智慧,中国力量。

(二)构建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话语体系

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地缘政治冲突影响下的能源危机引发各经济体关注。 构建我国对外能源话语体系,是应对当前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的有力举措。

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我国坚持底线思维,持续提升能源战略安全能力,增加国内油气储量和产量,加快储备能力建设,建立煤制油气产能储备和技术储备,全面加强能源国际化。 合作。 不断增强能源系统稳定运行,加强能源生产、供应、储存、销售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煤炭和煤电的煤炭安全保障作用。 完善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强化特大城市、核心区域、重要用户电力安全保障。 加强电力应急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防范和应对大面积停电的能力。 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坚持多边主义,全力维护地区和全球能源供应链稳定,捍卫国际能源秩序,构建能源合作利益共同体。

能源转型方面,2014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显着优化,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下降。 在绿色能源合作方面,我国与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以及德国等国家合作,持续通过能源转型开展相关合作技术交流、能源治理经验探讨、能源合作项目对接。 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城市示范等领域广泛持续开展双多边合作。 特别是在水电、核电领域,以“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建设”为特征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创新合作模式日趋成熟,不仅缓解了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的不足。 “一带一路”、设施投资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给我国高端装备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增强出口带来新机遇竞争力。

作者丨徐勤华唐婉莹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