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把“确保能源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成为更重要的定位。 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四革命一合作”新能源安全战略,紧紧围绕“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更加积极应对新挑战通过内外部环境变化,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撑。
一、进一步认识新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内涵和本质内涵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能源体系革命的决定。以及全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条件实现开放能源安全的重要讨论。 “四革命一合作”新能源安全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历史上对能源安全战略最系统、最完整的阐述。 它代表了我国能源战略理论创新的新高度,是新时代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指南。 行动计划。
(一)新能源安全战略是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的根本依据。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能源工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四革命一合作”新能源安全战略揭示了新时代我国能源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发展方向。 对我们做好新时代能源工作、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能源工业正处于优化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 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际能源需求出现短期大幅下滑。 能源供应相对过剩导致能源价格大幅下跌。 与此同时,产业链韧性和供应链灵活性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暴露。 为此,我们必须把握国际能源发展大势,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论述精神,毫不放松、狠抓能源安全工作,构建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能源基地。
(二)新能源安全战略是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本世纪以来,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 转型进程明显加快。 能源生产和消费不断向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电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能源供应、能源消费、生态环境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受“卡脖子”技术制约,能源体制机制仍需完善。 当前疫情对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动能源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实施能源产业链提升工程,带动我国能源发展。 和相关产业升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新能源安全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民对能源的依赖日益加深,对优质能源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状况以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表明,发展中国家不能继续沿袭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模式。 他们必须开发绿色能源,以更低的能源消耗强度支撑美好生活。 马路。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紧紧围绕新能源安全战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能源发展的根本目的。 要大力完善能源惠民工程,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着力解决普遍能源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打好能源领域脱贫攻坚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从中受益。 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共享能源高质量发展成果。
(四)新能源安全战略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重大实践。
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应链体系受到较大影响。 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难以平衡新老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推动建立全球能源新治理机制和自主可控的全球能源供应链,是新能源安全战略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共同构建全球能源治理结构、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合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在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南。 我们不仅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还要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坚定不移推动国际能源合作。经济全球化。 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办好新时代国际能源合作大文章。
二、新能源安全战略实施路径的思考
能源工业要继续深入实施“十四五”及以后新能源安全战略,加快“再电气化”进程,积极推进能源科技革命,系统研究解决能源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国际能源合作。 提高能源产业链韧性和灵活性,构建中国特色能源转型和新能源发展模式,助力我国从电力大国迈向强国。
(一)大力推进“再电气化”进程
“再电气化”成为推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实现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 过去100年是一个不断电气化的过程,“再电气化”是指在传统电气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数字技术,大规模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电气化。化石能源,最终实现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高度电气化社会的进程。 在能源生产环节,发展新能源,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能源电力产业链提升工程,构建多渠道、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在能源消费环节,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度电气化社会不仅是本轮能源革命的特征之一,也是世界应对化石能源枯竭、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坚持清洁低碳战略方向。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持续扩大清洁能源比重,必须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加快解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消纳问题,推动新能源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 积极稳妥开发水电,实施梯级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平稳有序推进核电建设和核能综合利用。 因地制宜发展天然气发电,进一步增强气源供应能力。 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也将成为多元能源供应的重要补充。
根据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特点,坚持东西部协调发展,规模布局并举。 在西部地区,依托特高压输电通道起点,建设风、光、煤、电一体化输送。 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变煤运为电送,实现规模化开发、智能化运维、集约化管理; 在东部负荷中心,高度重视分布式电源和海上风电发展,助力东部能源转型。 中国华能当前的“两线”、“两信息化”战略正是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方向,在我国三北地区(北线)和东部沿海省份(东线化工)能源基地,推动我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电网作为能源转型的中间环节,是提高能源系统质量和运行效率的关键。 要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特高压技术研究和应用,扩大“西电东送”规模,提高大电网技术水平,切实提高电力输送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和清洁能源消纳,建设大电网大市场。 推动能源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
2.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将更多的煤炭转化为电力是最清洁、最高效的煤炭利用方式,也是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必然选择。 提高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和灵活性,不仅有利于实现能源绿色发展,也有利于发挥煤电“压舱石”作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 推动煤炭发电科技革命,重点支持高参数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城市生活垃圾混燃等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提高技术水平开展劣质煤发电、垃圾发电、污泥耦合发电等研究,探索研究燃料电池发电(IGFC)、超临界CO2循环等燃煤前沿技术。 加快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多污染物一体化近零排放、水污染控制技术、垃圾发电二恶英排放控制等关键技术创新和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推广集中供热,发展集中热负荷热电联产项目并落实扶持政策,关停小型燃煤锅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大气污染和碳排放。 加强现有燃煤电厂机组的灵活改造,提高煤电机组智能化控制水平,实现煤电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
3、提高电能在最终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在电能替代方面,我国未来新能源需求将主要来自服务业和居民生活。 因此,交通、商业、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和能源效率必须得到更多关注。 要加快智慧能源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提高铁路电气化率,推进码头岸电设施改造,加大清洁能源替代力度,全面建设绿色能源消费新格局。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加强绿色低碳宣传引导,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城乡能源利用方式转型,大力推进城镇以电代煤、以油。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鼓励利用可再生电力实现建筑供暖和制冷,逐步普及太阳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 减少个人工作、生活中的“碳足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加快向文明绿色方式转变。
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产业体系向集约化、集约化升级。推动能源消费迈向更加绿色、高效的中高端形态。
在节能降耗方面,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增速是不可持续的。 2010年至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速为3.8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通过国家“双控”目标分解落实,积极引导各地妥善处理“双控”关系。能源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运用价格机制引导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实施绿色标准、绿色管理、绿色能源管理。 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升级
(二)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能源科技革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支撑。 是抢占技术发展制高点、保障我国长远能源安全的战略保障。 这是我们摆脱路径依赖、掌握能源安全主动权的重要抓手。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不断提高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
1.加大先进能源技术研究和应用。
立足增强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基础和前沿领域研究。 聚焦海上风电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国产化; 推动大容量、高安全可靠的柔性传动技术和储能技术的开发和深入应用,有效解决清洁能源消纳问题; 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生物质、垃圾发电等技术,增强多供体系竞争力; 深化特高压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加快煤炭开采新技术、新工艺、新一代煤气化、液化、热解、合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完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政策,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围绕“卡脖子”技术,加快攻关步伐。
关键核心技术是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中美经贸摩擦多次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谈判不来,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我们要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机遇期,补充拓展链条,加快我国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转型升级,在更多核心技术上实现“中国领先”。
我们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运用支撑科技创新的国家新体系,整合资源共同攻关,加快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创新,不断强化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关键产品支撑能力,实现本地化替代。 推动燃气轮机、火电DCS控制系统、特高压交直流套管、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高温材料等自主创新示范应用; 聚焦电网安全等“卡脖子”问题,重点在电力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智能电网、先进核电、智慧矿山、煤炭清洁利用、新能源核心技术研究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确保能源网络安全的发展; 高度重视传统电力系统理论和技术重构,加大电力系统基础理论、控制技术、平衡技术研究,以大胆创新的态度解决系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大力探索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我们要顺应数字时代要求,加快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掌握核心技术,夯实能源安全基础。
能源行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可以改变传统电网的运行状态和控制模式,大大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并显着提高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灵活调节能力、安全稳定控制能力,构建多种能源形态灵活转换、智能协同的新型智慧能源体系,形成广泛互联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多能互补、智能交互、安全可控。
要探索数字能源经济新模式,引导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跨学科研究,通过人工智能开展绿色、安全、高效能源开采,利用工业互联网承载实现电力资产的智能化运维、维护和抢修。 性能优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保障智慧能源网络稳定高效运行,加强区块链在分布式能源发展中的应用,利用5G技术带动新能源充电桩等发展电力基础设施设备,实现能源革命与数字化革命同频共振,引领未来能源发展。
能源企业要牢牢抓住“新基建”带来的机遇,帮助中国经济走出疫情影响,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华能积极对接国家“新基建”投资,围绕建设数字华能、智慧华能,明确重点任务清单,探索建立开放、共享、协同的“互联网+能源”业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以体制改革为活力源泉
《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并继续巩固经济体系的关键基础。 改革突破创新。 具体到能源行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最终形成充分竞争、开放有序、健康的市场体系以精准的政策引导和有效的市场机制保障能源安全。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有序放开电力开发用电计划和竞争性电价,提高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 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推进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电力,用价格准确反映资源成本、供需关系、环境成本,引导资源有效开发。 二是以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的全国电力市场为目标,打破省际壁垒,推动跨省区、跨地区的电力市场交易,赋予包括用户在内的市场主体自由选择权,促进更大范围内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2.持续优化清洁能源发展模式。
实现清洁能源充分利用,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建立清洁能源发展政策体系,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 推动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大型新能源基地发展,减少“碎片”;“优化”配置资源,通过规模效应加速降本; 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责任机制,确保可再生能源企业用得起、用户用得起; 通过“绿色证书”等手段推动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和个人使用绿色能源,减轻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压力,促进新能源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煤电清洁高效发展的产业政策。
煤电在我国电力安全中仍然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 随着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调峰调频需求不断增加,要求煤电在保障供应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亟待明确煤电战略定位、发展空间和发展节奏,建立健全有利于煤电科学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持续优化煤电存量,完善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和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补偿机制,增强煤电企业“造血”能力; 因地制宜增量,着力发展有竞争力的特高压送端煤电一体化项目,积极实施生物质、城市垃圾、污泥耦合发电项目,打造“城市污染物终结者”。 坚持“增大压小”,增优减劣,全面淘汰不合格积极稳妥推进国家标准落后煤电机组优化升级。
(四)把国际合作作为重要途径
目前,全球仍有约10亿人尚未彻底解决用电问题。 我们要充分把握国际能源合作新趋势新变化,坚持“走出去”战略,合理配置和利用全球能源资源,持续深化能源领域对外开放。
一、深入发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坚持“开放、绿色、清洁”和“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拓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强电力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效低成本的新技术。 深化能源发电、清洁高效燃煤发电等先进技术领域合作。 充分发挥我国能源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实施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技术、标准、装备一体化,全面推进“中国技术+”全链条“走出去”中国装备+中国标准+中国管理”,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2.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跟上世界产业链结构调整步伐,全面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推动构建全球能源治理新机制和自主可控的全球能源供应链。
与国际能源署(IEA)、二十国集团(G20)、国际能源论坛(IEF)等开展充分合作,构建开放、竞争、高效、稳定的能源市场,构建更加有序、包容的能源格局全球能源治理框架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国际标准作为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的重要技术基础,影响全球80%的投资和贸易。 聚焦能源转型变革需求,聚集关键技术标准,大力实施国际标准战略,对于完善能源产业基础、推进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构建国内外合作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international dual cycles promote each other. China’s energy and power companies should deeply participate in the form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standards,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standardization work, promote project plann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as a whole to “go out”, use high standards to support high-tech innovation, promote high-level openness, Lea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3. Promote stability with guarantees, seek progres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tasks of “six guarantees”
The sudden new crown pneumonia epidemic is a big test for my country’s energy industr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nsuring energy supply and has issued important instructions on many occasions to ensure the supply of coal, electricity, oil and gas and to effectively maintain normal economic and social order. my country’s energy industry responded quickly and made every effort to ensure energy supply and solidly promote the resumption of work and production of enterprise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tinued improvement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accelerated resto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ord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task of energy companies to implement the “six stability” and “six guarantees” is even more difficult. We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overseas epidemics on my country’s energy supply chain and changes in domestic power supply and demand, implement safety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ies, and go all out to ensure energy supply. After entering full resumption of work and production, we must promote innovation to make up for weak areas,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new momentum, give full play to the driving effect of energy investmen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inimize the adverse impact caused by the epidemic. On the basis of “guarantee”, we will promote stability, seek progress in stability, and achieve long-term progress through secur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higher quality, more efficient and m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Ensuring energy security supply
In the stage of steady recovery of the domestic economy,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energy supply has a bearing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Energy and power enterprises must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safe development, further consolidate safety responsibilities at all levels,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systems, ensure stable and safe supply of electricity, heat, and coal, and build energy security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irst is to strengthen the guarantee of power supply services in key areas and enterpri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 will strengthen the classified management of power users, improve the energy emergency support system, enhance emergency support capabilities, and ensure reliable power supply.
The second is to focus on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dual recovery in energy deman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safe energy production, strengthen close tracking and analysis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initiative to ensure energy supply security.
The third is to establish a firm awareness of red lines and risks, persist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afety risks, actively prevent and resolve safety risks during the resumption of work and production, promote the safety of energy operations,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safety development.
(2) Fully support the recovery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t a time when the current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declining, energy companies must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leading and driving role, driv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through their ow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ive to expand effective investment, and stimul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First, we must 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to expand effective investment,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new and one important”, promote the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ergy facilities,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energy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trading, consumption, etc. The application of scenarios, vigorously cultivate new technologies, new formats, and new models, to provide new momentum for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econd i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projects, strengthen classified guidance and precis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frastructure in the energy field,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damental underpinning role of the energy industry in economic operations.
The third is to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decision-making and deployment on support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Hubei Province, maintain heat and electricity, stabilize the industrial chain, deploy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crease procurement in Hubei, and use practical actions to help Hubei’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state-owned enterprise, China Huaneng uses its role as a central enterprise as a major power and a “backbone” to promote the “two lines” and “two informatization” strategi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large-scale clean energy bases, accelerate the pace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Try to minimize the losses caused by the epidemic. At the same time, Huaneng regards supporting Hubei’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major political task, researches and formulates a package of work plans for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nergy investment, material procurement, etc., and comprehensively increases support for Hubei’s post-epidemic recovery.
We must view the multiple challenges facing current energy security in a dialectical manner, take the new energy security strategy as a fundamental guide, seek new opportunities in changes, open up new opportunities in changes, adhere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 be determined to innovate and develop, and strive to build a clean, low-carbon, safe An efficient energy system will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ergy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Author: Party Secretary and Chairman of China Huaneng Group Co., Ltd.,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hairman of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Member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